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河西走廊人文历史地理考察 活动招募

※发布时间:2018-4-6 4:16:4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2016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甘肃专辑(上)通过十个词为读者生动解读了河西走廊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此次,中国国家地理科学考察部将为您带来八天七晚的河西走廊人文历史地理考察之旅。实地走访那些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石窟、大佛、长城和古城重镇,切身感受那印刻在河西走廊上的汉唐雄风。

  河西石窟群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凉州石窟群和敦煌石窟群。凉州石窟群包括武威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文殊山石窟等。敦煌石窟群则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以及瓜州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旱峡石窟等。河西石窟基本都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山间河谷地带,碧水+断崖为其标配。

  山石窟位于甘肃武威城南约60公里的黄羊河畔,始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开创了石窟建造的“凉州模式”。山石窟的开凿对后世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等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张掖马蹄寺石窟群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东南80余公里的临松山中。马蹄寺由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洞等组成。由于此地的砾岩质地坚固粗糙,不宜精雕细刻,所以这里的石窟多采用“石胎泥塑”的表现手法。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也是河西石窟群中知名度最大的石窟。莫高窟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始建于前秦。在北魏、西魏和西周时,石窟发展的很快。到了隋唐,更是盛极一时。北宋之后,莫高窟逐渐衰落。到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世界,敦煌再次受到世界的瞩目。

  敦煌莫高窟的的绘画与壁画,给人的印象是『高大上』,那些肖像或富丽堂皇或庄严肃穆。除此之外,敦煌石窟的角落里,还隐藏着许多趣味、奇葩的内容。这些作品,用今天的审美眼光看起来,十分搞笑、颇接地气。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榆林窟壁画的内容和风格,与敦煌莫高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又被称为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是敦煌石窟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榆林窟的石窟艺术绝非是莫高窟的简单“翻版”,而是具有许多自己的特色,例如在洞窟形制上,有完整的前室和长甬道,这是莫高窟所没有的。

  雷台汉墓,全国重点文物单位。雷台是一处高8.5米,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的长方形夯筑土台。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是“守张掖长张君”之墓。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出土文物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

  除去古城、石窟、长城和驿站,这些厚重的历史美和人文美,河西走廊还有它不可忽视的自然壮阔之美。河西走廊上最让人沉醉惊叹的自然景观莫过于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但需要明确的是,张掖丹霞地质公园虽然名为丹霞,但其地貌却不是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一般具有“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特征,但张掖的彩色丘陵并不具有如上特征,且丹霞和彩色丘陵的地质构造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有学者将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中的特殊地貌形式命名为彩色丘陵、彩色劣地或红山湾地貌。

  张掖大,位于张掖市内西南隅,原名迦叶寺、宝觉寺、宏仁寺,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大或卧,是国内罕见的西夏。张掖大的涅槃像可以称得上是海内巨构,国内稀有。大创建于西夏,但其具体年代有着不同的记载,《西夏书事》认为其创建于西夏贞观二年(1102年);明宣宣德《敕赐宝觉寺碑记》认为其创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张宝玺等2013)。

  河西走廊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古城遗址集中分布的区域,河西走廊干旱的气候为地表古城遗址减少了雨雪、地下水和盐碱的。

  据不完全统计,仅汉唐时期的城址就有160余座,其中以河西走廊最多。宋代至明清的城寨堡邑,关铺驿递,则为数更众。河西走廊境内古城址,不仅朝代序列完整,其规模之多样功能之全面,也令人叹为观止。

  依其种类而论,河西走廊的古城址不仅有州郡城、县城、卫城,还有乡村、村堡、驿站;不仅有都尉府、候官城、军城、手捉城,还有戊所和关障。河西走廊古城址完全可以构成一套完整的,古代行政和军事城址系列。

  依其规模而论,有的十分壮观雄伟。周长几公里,面积数十万平方米。如锁阳城。有的则比较小巧,周长仅百与米,如敦煌小方盘城。

  依其形制而言,有的城垣设置齐备,有瓮城、马面、雉堞、龙尾,城周有羊马城、护城壕。有的则至仅存四壁,设置单调,有的城中有城,垣内套垣,构成二重、三重墙,形同“算盘”、“回形”、“品形”等。有的还是连环式城堡,结构复杂(李并成.1997)。

  骆驼城遗址位于高台县城西南20公里处,呈长方形,总面积约30.77万平方米。骆驼城遗址城垣、角墩、敌台、瓮城齐全,轮廓完整,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军城遗址。遗址周围有城南墓群、城东墓群、大型夯土台式墓群和五座窑遗址。

  荒废数百年之久的锁阳城遗址早已被极旱荒漠所包围,只有白刺、骆驼刺等耐旱植物,在锁阳城周围扎根生长。盛唐时,锁阳城曾是四烽燧的辐合之地,向东北,直抵酒泉;向北,跨越疏勒河干流折而西北,直趋伊州,向西,直达敦煌。向南,沿榆林河谷,过榆林窟,进抵雍归镇(今甘肃肃北县石包城)。锁阳城是迄今发现的河西走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锁阳城的古城址、古河道、古、古墓葬、古垦区、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都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

  1972年,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破城子遗址处发掘汉简2万余枚。在破城子遗址第四十探方出土的二百余枚简牍中,有六枚简前后相属,文义基本连贯。其内容是关于鉴别剑刀的优劣,发掘将其名为相利善刀剑

  “玉门关”是中国中对“西域”、“边疆”、“出塞”等意境的代名词,许多个世纪以来,人们认为史书和文学作品中的“玉门关”就在敦煌以西的荒漠中。然而,历史上其实存在过先后两座玉门关——西汉时代敦煌的玉门关和东汉至唐设在瓜州的玉门关,二者东西相距200多公里。但又有学者认为,仅在西汉时期,就曾三迁玉门关,小方盘城(今天人们所说的玉门关)、大煎都侯(疏勒河下游终点处的后坑一带)、马圈湾(在小方盘城西10公里处)都曾是玉门关的所在地。

  时至今日,河西走廊千余年的古垣旧墉仍然巍然屹立,展示着当年一代名城的风采。由东向西,河西走廊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光彩夺目的古城址造型艺术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两千多年来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了丝绸之千年沧桑的不朽风姿(李并成.1997)。

  在河西走廊嘉峪关、酒泉、敦煌市的地下,埋藏着数千座魏晋时代的古墓。这些魏晋古墓中有不少绘有精美壁画,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由于魏晋时期中原地区处于,留存的绘画资料极为罕见,而河西走廊壁画墓的发现,恰好填补了中国美术史上魏晋时代的空白。

  魏晋时期,曹魏提倡薄葬,在墓前竖碑立阙,中国墓葬文化了衰落。而河西走廊属于“天高远”,豪族大姓聚族而居,代代繁衍,他们在戈壁滩的地下营造恢弘、华丽的墓茔。越是偏安一隅的酒泉郡、敦煌郡,壁画墓的分布范围越广泛、越集中。距离的遥远,的真空,地域的封闭,是河西走廊壁画墓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第一个关隘。尽管之前的汉、唐都曾在此修筑了相对简陋的关隘,但让人记住的却只有这座大明王朝的嘉峪关。嘉峪关始筑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驱马蹄”,是当年林则徐过嘉峪关时不禁发出的感慨。如今走在千里河西走廊,人们看到最多的就是明长城的遗迹。

  悬臂长城距离嘉峪关市区约11公里,因其筑于约四十五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挂,因而得名“悬臂长城”。 悬臂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北向延伸部分,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在令居塞两次反击匈奴,并在令居塞修筑了西汉第一个在黄河以西的要塞。随后,便修筑了从令居塞到酒泉的长城,拉开了西汉在河西走廊修筑长城的大幕。

  在中国历代修建的长城中,汉代长城最长,总长超过2万里。1992年至1995年,文物考古部门对疏勒河流域汉长城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察,展示了河西走廊与中国东部迥异的古长城景观。

  王乃昂,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沙漠考古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行业科研专项(环保)等课题20余项。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