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以生为本”内涵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9-11-7 20:53:1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以生为本”内涵的解读 作者简介:平(1968.07-) ,男,汉族,长 寿区人,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西南大学教育硕士,重庆高新 区陈家坪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及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08-0006-01 自新课程以来, “以生为本”已日渐深入。我 们发现,全面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对于践行这一具有重 要意义。 为此, 我们拟对之做多层面的解读, 旨在抛砖引玉。 一、字面意义上的解读 “以……为……”是汉语中常用的一种带有文言色彩的 句式,意即“把……当作……” 。 “以生为本” ,就是“把学 生当作本” 。这里的“本”是名词,指“草木的根或茎干” , “泛指事物的根本或根源” (跟“末”相对)[1]。这样, “以 生为本”便可理解为“把学生当作根本” 。 如果仅仅将“以生为本”解读成“把学生当作根本” , 我们不禁要问:把学生的“什么”当作“根本”?“怎样” 把学生的“什么”当作“根本”?显然,字面意义上的解读 太过宽泛,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给实践者方法上的指 导或。 二、教育学意义上的解读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但是,人的发展 从来就不是无目的的随意发展,而是要符合一定的社会发展 需要。因此,在教育学意义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将“以生为 本”解读为“把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当作根本” 。 不过,这样解读也存在一个问题:我们“怎样”学 生的发展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呢? 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 ,就是为了学生的发 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 , 在教育教学中就具体表现为“教育者要精心选择内容,精心 组织教材,精心选取方法” ,就体现在教师的“教”上。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的发展也 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 教师 “有计划、 有目的、 有组织” 的“教” ,促使学生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正是通过 学生的学习来实现的。教师只有在尊重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 性、积极性的基础上,才能让其“教”产生应有的效力,才 能学生的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由此, “以生为 本”可进一步解读为“把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当作 根本” 。这样,教育者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其教育 教学活动展符合教育规律。 三、在教学操作意义上的解读 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习。而学习的发生, 需要内、外部条件的支持。内部条件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 及对学习主动的认知加工活动,外部条件则涉及到学校、家 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师的“教”是最重要的因 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 “假 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一 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 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学生已有 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是其开展学习的基础,是其学习发生 的前提条件。教师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要建立在学生已有 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之上。在教学操作意义上, “以生为 本”就是“把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当作教学的根 本” 。 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发生的 条件,还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新课程的目的之 一, 就是为了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学习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过程而言, “以生为本”还可解读为“把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和策略的 转变当作根假断掌手相图解本” ,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 方式方法的转变。 教育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发生的条件” ,关注 “学生学习的过程” ,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教师教 得如何,在根本上是通过学生学得如何来衡量的。因此,把 “以生为本”解读为“把学生的学习效果当作根本” ,其倡 导和关注的,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掌 握了多少。 综上所述,在教学操作意义上解读“以生为本” ,可以 给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直接的方法指导和策略。 四、在理论渊源上的解读 从理论渊源上, “以生为本”出自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 教授之“生本教育” ,其直接理论基础是郭教授的“生本教 育理论” 。 “生本教育” 是针对当前 “师本教育” 盛行而提出来的。 所谓“师本教育”问题,实际上就是“凯洛夫教育学中所谓 的‘智育第一’ 、 ‘教学为主’ 、 ‘教师中心’的基本问题,也 是我国教育界从 1958 年以来长期争论的问题。 ”[2] “生本 教育”正是对“师本教育”的反正。 “生本教育理论”可追溯至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杜 威“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 应以‘儿童为中心’ ,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发扬学 生的直接经验为主,通过活动教学来实现教学任务,即另一 种‘三中心’ 。 ”[3]“目前,基于我国的基础教育,重在 教多学少,学记硬背、机械训练、负担过重、 ‘应 试教育’等诸多问题,有学者提出课程与教学的新, 主张以‘活动中心’取代‘书本中心’ ,以‘问题――解决’ 教学模式取代‘知识授受’教学模式。实质上,也还是在走 杜威所的。 ”[4] 理清“以生为本”的理论渊源,我们便容易找到可资借 鉴的历史经验。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 ,就是把重心 师、教材转移到学生。但是,这种“儿童中心论”强调了以 儿童为中心,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了活动教学, 却忽视课堂教学。这种对传统教学的,必然会陷入 片面和极端,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因此,在美国,对“儿童中心论”的,从它产生的 时候起就一直存在着。今天,我们提倡与杜威的“儿童中心 论”有直接渊源的“生本教育” ,提倡“以生为本” ,就不能 不“儿童中心论”的局限以及实施中的经验教训。以史 为鉴,至少可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少走弯。 (作者单位:重庆高新区陈家坪小学)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 辞海,:日报出版社,2002,47。 [2][3][4]黄济、王晓燕,历史经验与教学,教育研究 2011, (4)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