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的故事_搜狐美食_搜狐网

※发布时间:2017-12-2 17:27:19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咖啡馆盛行于每个大中小城市,是现代人们用于休闲、商务交流的场所;咖啡馆之所以有它独特的吸引人之处,是因为它贩卖的不仅仅是咖啡,更是一种品质,文化和思想。

  最早的咖啡馆叫做“Kaveh Kanes”,是在麦加建成的。尽管最初是出于一种教目的,但很快这些地方就成了下棋、闲聊、唱歌、跳舞和欣赏音乐的中心。从麦加开始,咖啡馆又遍及亚丁、梅迪纳(Medina)和开罗(Cairo)。

  欧洲的第一家咖啡馆于1650年在英国大学建立,咖啡馆随之在伦敦风起云涌,很快变成了“公开的思想交流地”,有点类似今天的论坛BBS,呵呵。可以说,在现代印刷业发展之前,咖啡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沙龙的作用。

  1669年,咖啡被法国人了解。咖啡馆对法国最大的影响应该是体现在法国大上,看过《悲惨世界》的概还记得起义者们就是在咖啡馆里策划的吧。大的风潮过去之后,咖啡馆又摇身一变,成了艺术青年聚集地。以前看的《莫奈与印象派》和《毕加索传》里,不止一次提到巴黎的蒙马特区咖啡馆;与之齐名的,是拉丁区咖啡馆,这是作家、诗人和哲学家最爱去的地方,比如海明威、萨特和贝克特等人,巴黎第一家咖啡馆普洛科布也在拉丁区。

  1683年,维也纳人阴差阳错地得到了穆斯林不肯外泻的咖啡豆。维也纳首家咖啡馆“蓝瓶子”开张。不过这些徒们不喜欢穆斯林的饮料,聪明的老板柯其斯基过滤掉咖啡渣,并且把牛奶到入咖啡中,这,就是今天拿铁(LATTE)咖啡的原型。维也纳咖啡馆的特点是,里面飘荡着音乐与拿铁气味的空气。写到这里,忍不住了,真的真的想去瞻仰一下贝多芬去过的维也纳中央咖啡馆啊。

  1670年,咖啡进入,严谨的人一直争论着咖啡是否有利健康,所以咖啡馆直到1721年才在大量出现。但是到了19世纪,人却抓住了历史机遇,在咖啡产业上大赚特赚。当时的美洲咖啡种植园主在废奴浪潮的冲击下,开始向欧洲招募咖啡农。这样,至少有80%的危地马拉咖啡豆经商人之手运往欧洲各地。两次世界大战轮番洗牌,到了今天,是世界上第二大咖啡消费国,人均消费量则远高于美国。以前只知国人能喝啤酒,今天才知道他们如此全面发展,。

  意大利的小资们最爱的咖啡里总是泛着牛奶泡沫,对,这是意大利咖啡,Cappuccino和Espresso,前者是热牛奶咖啡,后者是蒸馏咖啡。1945年,意大利人加贾(如今这也是咖啡器具品牌了)发明的蒸馏器,风靡欧洲。意大利的咖啡馆和英法不同,他们是精致随意而富有艺术气息的。随意体现在咖啡馆的装潢,艺术气息呢,呵呵,他们露天喝咖啡的地方,周围是斗兽场和米开朗其罗的雕塑。

  日本人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才接受生活方式之代表的咖啡的。而大概很多人想起日本时,第一个念头是,那里什么东西都很昂贵很昂贵吧?的确,东京银座的咖啡馆动辄几十美元,但是最贵的却是咖啡杯子。他们喜欢用英国骨瓷咖啡杯盛咖啡,价值几万甚至百万日元。当然喽,这是高档咖啡馆,一般人去真锅上岛就可以了呀。最厉害的地方,是日本人的雅俗共赏:最昂贵的咖啡在日本,最cheap的咖啡,速溶咖啡和罐装咖啡也是日本人发明的!

  而活泼的美国人似乎不大在乎咖啡的卖相和味道,他们甚至在咖啡里加入鸡蛋!美国人常用的咖啡壶叫沸煮壶,上层放咖啡粉,下层放水,加热后水蒸汽萃取咖啡粉的芳香。这种办法容易煮出苦涩味道,但是美国人不在乎,他们津津有味地继续用平底锅炒咖啡豆,继续过度萃取咖啡粉。不过美国咖啡最让人欣赏的地方在于,就是现场烘焙、研磨、煮泡,十分注重新鲜,并且通过改进包装等等办法努力保持新鲜。美国咖啡商人是首次在食品包装袋上标注烘焙日期的人,这个举动对食品行业的影响极其巨大。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喝咖啡不仅是一种消遣,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男人爱咖啡,因为它具有男人般浑厚有力又不失温和凝重的气质。男人们一度爱咖啡而忽视了身边的女人,导致17世纪的英国妇女曾集体向咖啡宣战。

  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欧洲最经典的咖啡屋“蓝瓶子咖啡馆BlueBottle”,第一次将咖啡与蜂蜜、牛奶混合调制成美味的维也纳咖啡,维也纳人甚至把它和音乐、华尔兹相提并论,称为“维也纳三宝”,可见维也纳人与咖啡的情缘。从街角供人们站着喝的咖啡亭、大学附近学子聚集的咖啡店,到剧院旁、皇城边富丽豪华的咖啡厅,少说也有几十家,有的咖啡屋早晨6点半即开张,直到凌晨2点才打烊。在“音乐之都”上空流动的空气里不仅有美妙的韵律,而且弥漫着咖啡的醇香。

  在意大利有一句名言:“男人要像好咖啡,既强劲又充满热情!”在意大利,咖啡和男人其实是异曲同工的两样东西。英文名称为Espresso的意大利咖啡,色泽纯黑,又浓又香,面上浮着一层金黄泡沫。小小的一杯意大利咖啡的分量只有50毫升,浓稠滚烫,叫人一饮便难以忘怀。

  在法国,没有咖啡就等于失去了生活的色彩,法兰西民族将咖啡文化提升到这个近乎的境界。最能表现法国人嗜好咖啡的事件,就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期间,法国人从超级市场抢购回来的商品不是日用品,却是大量的咖啡和方糖。天生浪漫多情的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不是咖啡本身的品质和味道,而是饮用咖啡的和情调,那是一种优雅的韵味,一种浪漫的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惬意感。

  在法国,随处可见依附于建筑物而存在的风格各异、大小不同的咖啡馆,大街小巷、树阴广场、河岸游船、阳台铁塔……露天的咖啡座,更是法国人浪漫生活的写照,花花绿绿的遮阳伞成了点缀香榭丽舍大道的独特街景。对于咖啡的人而言,巴黎河左岸流淌着咖啡香的街道,永远有最值得回味的香醇空气。在这里,你一边品着咖啡,一边可以想象当年毕加索和海明威的生活。咖啡馆是法国人的食粮,是法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典型的标志。著名的“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馆”,无论从装饰上还是文物摆列上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格局,散发着古典的魅力。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以及大三雄罗伯斯庇尔、丹东和马拉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咖啡这种神奇的饮料,早在阿拉伯人时代就被赋予了神奇的功能,借助咖啡,人们思考问题、梦想世界、辩论时政,“是思想家和国际象棋大师的食粮”——对了,阿拉伯人就是在咖啡铺中国际象棋技艺的。来到咖啡馆,人们阅读、聊天、听音乐、下棋,在喷香的咖啡味道中,让思想插上浪漫梦幻的翅膀。

  欧洲人同样是一个热爱思辩的民族,咖啡在他们手上,变成另一种极致的文化。凡是酗酒、赌博的,统统不允许进咖啡馆的大门外,因为人们来咖啡馆是为了促进智慧上的成长。这种对咖啡馆的热情迅速膨胀,到1730年,仅在未来旋风中心的巴黎一地,就有大小咖啡馆近4000家!放眼别的地方,像伦敦、罗马、和奥地利,人们已经来不及建造新的咖啡馆了,而是更多地把闹市区的饭厅、酒馆甚至高级旅店直接成高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咖啡馆。

  再后来,咖啡馆的功能更多,茶、可可、酒类饮料、各式奶制点心甚至菜肴都有供应,在有的咖啡馆,人们还可以留宿,经常时至午夜还灯火通明,非常热闹。

  为了开辟更为广阔的公共社交生活,那时的高级咖啡馆都不惜工本建造了可容纳几十张甚至近百张咖啡桌的大厅。很长时间内,这里曾经是欧洲城市里最早的,也是惟一可供各阶层的人们来往的场所,在各色人等的往来间,咖啡馆里的学者灵感如泉涌,人类文明的精粹,从这小小的咖啡桌上,慢慢地弥漫到全世界。

  所以语言学家塞缪尔·约翰逊认为,咖啡馆不只是出售咖啡的场所,还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交场合,一种哲学。

  知识的最大特点即在于它首次采用了直接交易(direct trade),在店面刚刚开张时,他们向咖啡进口商买生豆,把好烘焙和萃取关,就能做出远超隔壁星爸爸的咖啡。但是越做越发现,每次杯测时生豆都好坏无常,已不是知识能够控制的,两位大股东决定跑一次产区,看看生豆处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2000年,他们的行选择了危地马拉产区,一位股东Jeff回忆道,“从来没想到庄园藏有多少足以影响味道的因素,不同月份,水土,海拔,品种与处理方式的咖啡风味明显有别,产区才是万味之母”。而当时的咖啡农们还没有精品的概念,将数十个不同庄园的咖啡豆一起堆放,咖啡果不分青红乱摘。此时的咖啡农已经不仅仅是生产者而已了,更是和精品咖啡休戚与共的伙伴。只有把咖啡农养肥了,他们才种的出好咖啡。消费大国应该提供最新技术,改良品质,与咖啡农进行合作。

  于是直接交易诞生了,咖啡馆和咖啡农的直接交易直接炸出了精品咖啡的透明性(transparency),人们开始知道咖啡的生产地的特点,咖啡豆是水洗还是日晒处理等等咖啡豆的精确信息。到现在,知识已经与三千多咖啡庄园有了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知识的咖啡采购者每年有9个月都在跑咖啡产地。现在签下的合约不含咖啡中间商的利润的话,采购价不升反降,而咖啡农装进口袋的利润比原来还要高20%~30%。咖啡采购价以杯测分数为准,所以咖啡农们也乐意惊心培育出最棒的咖啡。“直接交易”是咖啡界的一大突破!

  知识从1995年开始混到2010年,只在和开出6家店,2座烘焙厂和一个实验室,与短短十几年开了一万多家店的星巴克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了质量,知识的经营者放弃了数量,但是反而获得了比星巴克在咖啡界更大的影响力。小而精和大而泛的两种风格的撕逼大战,所有咖啡从业者也要想办法站个队了。

  如果有人认真看了“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的话,就可以发现Stumptown的出镜率相当高,这也说明了它在精品咖啡圈的影响力。

  树墩城是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绰号,为了开辟这座城市在原址砍掉了一片森林,留下了许多树墩,因此得名。1999年树墩城咖啡的第一面就开在这里。虽然跟知识的1995年开张比起来晚了4年,但是风头不输前者,被《时代》封为了“新星巴克”,赚人眼球。

  截止2011年,12年来树墩城在波特兰开了5家店,在西雅图有两家,纽约两家,荷兰一家。杜安(树墩城创立者)在去非洲产地考察途中,在荷兰歇脚,却发现荷兰喝不到好咖啡,品质远逊北欧和英国这些成天喝黑咖啡的国家。于是2010年3月时他在开出了第一家海外店,这也是第三波咖啡馆首次把触手伸出美帝,这家店广受荷兰人好评。

  2009年9月树墩城在纽约曼哈顿开张一店,被誉为东部最酷咖啡店,咖啡师们身着五六十年代绅士帽和领带,往往双手开工冲煮咖啡,咖啡厅内只有立桌站位没有座位,最嗜潮的纽约人蜂拥至此,就为了尝尝名闻美帝的卷发器(Hair Bender)拼配浓缩咖啡或者是手冲庄园咖啡。杜安为了纽约店的生意,还是在纽约布鲁克林开了个烘焙厂,免得从波特兰运,降低咖啡新鲜度(波特兰在美帝最西,纽约在美帝最东,隔了几个时区)

  2010年9月纽约的二店开门,称为泡煮吧(brew bar),只卖滤泡式咖啡,主攻六款咖啡器具:法压壶,Chemex,手冲滤杯Melitta,Hario滤杯V60,爱乐压还有聪明杯。店内提供随产季不同的35种咖啡豆,这也彰显出手冲等滤泡式开始在美国吃香了。原来被认为是简陋粗俗的全人工泡煮反而开始机器冲煮,实在有意思。

  在这个讲求人工滤泡精品咖啡的年代,对咖啡师的技术要求则是越来越高,我们需要有人来教大家冲咖啡的正确姿势。反文化咖啡就此诞生。

  卖咖啡不如教咖啡,反文化不是卖咖啡的咖啡馆,而是提供熟豆销售和咖啡教学的圣地。如果说树墩城和知识是奋战在前线的士兵的话,那么反文化就是为新手和从业人员提供的黄埔军校。课程有很多,咖啡萃取理论,咖啡师初级班,竞赛班,打奶泡化学,咖啡贸易史,品种,处理法,杯测等等等等。俨然就是咖啡学院。

  这三家店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都有一些特点:严格要求咖啡烘焙,员工选用培训,把店地开在星巴克旁边。不怕星巴克,就怕咖啡不如人。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