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北京号小课堂|老北京风俗里怎样过清明

※发布时间:2022-6-17 18:29:11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梦见和死去的亲人说话今天,迎来清明节气。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也是春季6个节气中的第5个。在每年的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黄经15°,斗指辰位(东南方向)。清明开始,气温逐渐回暖,天气清新明朗,大地一片新绿,姹紫嫣红。

  在老北京的风俗里,大家怎么过清明节呢?踏青、筝之外,还有哪些习俗?北京号小课堂带您一起来看!

  清明节扫墓,已成惯例。但事实上,清明本与祭祀无关,它是古人庆祝春天到来、繁茂设置的节日。因从这一天开始,逐渐天明气清,故称清明。

  据《北京志·综合卷·人民生活志》记载,清明之所以和扫墓联系起来,是因为寒食节,寒食是古人怀念逝者的日子,必须冷餐,不能动火,汉代之前寒食节长达一个月,但易引发疾病,汉代压缩成一日,在清明前三天。到唐代,两节合并,扫墓、祭拜才成了清明节的主要内容。

  老北京扫墓,并不拘泥于清明这一天,而是早晚十日内均可,但对平民来说,清明并不是最重要的祭扫之日,相比于中元节,热闹程度要差得多。

  在老北京观念中,逝者依然活着,只是生命的形态改变了,所以在祭扫中,以照顾、安慰、感念的情绪为主,这与今天的人单纯表达哀思有很大不同,它更为丰富。一是通过祭祀,寻找先人的力量,二是和提醒自己。所以,清明节是老北京的一次责任教育。这种感念先人的氛围在老北京文化中影响深远,再穷的人家,哪怕过年吃不上饺子,也要给先人准备祭品。

  蹴鞠,类似于今日之足球,最初是用来训练士兵的,主要有两种玩法:一是踢高,可练脚力;一是颠球,可练灵巧,与现代足球相比,更趋于表演性。

  筝,清明气候最适合风筝飞行,但老北京认为风筝属“冥器”,不吉利,故只能在清明前放,此后便不再卖风筝了,风筝艺人改行干别的。

  插柳,受佛教影响,古人认为柳木能“驱鬼”,称柳树为“鬼怖木”,故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柳树易活,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即从此来。

  老北京清明节最宏大的仪式,是拜城隍,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祭祀的是于谦、杨继盛,历史上他们为北京做出过巨大贡献,被尊为城市“神”,每到清明,人们抬着藤制的城隍像,称“城隍出巡”,有香会沿街表演,热闹非凡。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春天复苏,阳气生发,为了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适当的晚睡一些,早起一点,当然这里说的晚睡不是让您“熬夜”,“夜卧早起”是天黑了以后,你就应该睡觉了,早上早起一点,有利于气血恢复,那么第二天就会清神气爽。

  “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也是春天的养生要领。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情,在庭院里散散步,甚至可以随意地披开头发,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伸展一下筋骨,舒缓气血。

  清明时节人们容易触景生情,尤其是老年人在扫墓时,极易产生负面情绪。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不宜过度悲伤,最好有亲人、朋友陪伴,避免发生意外。

  清明时节,花粉浓度偏高,易导致皮肤过敏性疾病、呼吸道疾病,甚至引发哮喘。因此过敏体质的人外出时,尽量不要到野花丛生的地方,要常备口罩,还要防止过度劳累。

  清明处于春夏交替之时,正是冷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天气、温度的变化相当大,时热时冷。要注意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