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传统节日要在仪式中传承民族

※发布时间:2017-11-2 15:41:06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一同在2007年12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假日,人们就此每年能享受三天假期。三天小假期使感受到了节日的韵味,划龙舟、吃粽子,不亦乐乎。一定意义上讲,节日是大众庸常生活的断裂,是流水线式的按部就班生活的某种中断,它带给人们的是兴奋、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对某种价值观的再体认和的。可以说,因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家园”,在节日文化中体现得最为生动形象,也格外受到大众的青睐。

  端午节由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发展到今天全中华民族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吃粽子和赛龙舟,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因而端午节曾定名为“诗人节”,以示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是为了压邪,表征着人们对正气的崇尚。作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民俗活动,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而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入侵,心如刀割,但他始终不忍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身汨罗江,以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小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每年阴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一个节日原是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听起来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这表达了对诗人的尊重和文化的。可见,每个节日都有其节庆的来源和价值指向,都有其家喻户晓的故事。

  习总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的重要价值,一再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优秀的传统文化恰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根基,而传统文化的离不开一定的仪式和活动载体与平台,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和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地位的凸显,民族节日越来越受到和的重视,如何使节日过得既有意义,成为传承文化价值的一种方式,又能赋予时代内涵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径和载体?文化价值的传承任重道远,每个人都是节日文化价值的传承者,节日须经由一定的仪式才能代代相传。可以说,节日的仪式化和意义的本土化,至关重要。节日的意义和价值要一定的仪式和活动载体来体现。节日的欢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一定的仪式。作为本土化的节日,它凝结了先民的文化和情感想象,从而成为成为传统文化最深沉的符号,这种文化符号形象地于节庆仪式中。

  任何节日的文化传承都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正是仪式固化和衍生了节日的意义和功能。节日需要仪式化,更需要意义的本土化,意义是对民族的传承。但仪式需要内容支撑,不能沦为空壳。随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凸显,文化成了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于是我们看到节日经济的火爆,节日俨然成了商家“快意恩仇”的平台,豪华的包装、天价的粽子、高档的烟酒遮蔽了节日本有的底蕴和文化价值。很多人在节日游玩或者在酒店吃着高价粽子的时候,有多少人会想起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呢?其实,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节日不在于谁曾经拥有,而在于谁传承得好,以及谁经由创意和资本化开发得好,最终形成有影响的文化产品和满足大众的享受。文化说到底可以全世界共享,但文化影响力却是一个国家实力的。

  其实,任何节日背后都有着相应的文化阐释与价值表达系统,都有着节日的美好情怀和现实的人生关怀,通过一定的仪式来传达,就此来说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互为。文化不是不能用于商业,节日经济可以带来商业效应,文化与商业的相互契合才能使心悦诚服,使大众钱花得舒服熨帖!近年来各级和民间纷纷包装和隆重筹办节日文化,借助财政为百姓办实事,商家借助节日平台赚眼球,都意在经济上有所为。节庆文化有经济的,但不能仅仅注重节日的经济价值,更要传承其中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依托的经济不可能持续,节庆经济可持续性的底蕴是文化,是老百姓认同的文化价值。节庆文化不能只见经济不见文化,当然也不能回到故纸堆的繁文缛节,而要与当下人的生活状态相切近相交融,让大众徜徉在传统节日的氛围中,并在这种氛围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而不是被商业化包装成文化的空壳。也就是说要在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的活动中,感受和想象伟大爱国诗人的苦吟行舟的文化情怀,而不能使文化价值全然被的商业所遮蔽,不顾节日内涵的商业行为只能使文化韵味渐趋稀薄的节日空壳化,不但失去助推经济发展的动力,还糟蹋、了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应对洋节火爆的冲击,传统节日的意义愈发要本土化,愈要出对民族文化的,意义就在自己的家乡,就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这样,才会生活得有,而不会把灵魂寄托于消费洋节的系列符号上。

  防止节日空壳化,就必须杜绝节日仪式化异化为表演秀,进而导义感的疏离。当下普通之所以感觉节日越来越无味、没意思,而多在家休息、休闲、吃喝,导致传统节日感越来越淡。惟此,节日期间安排一些青年人或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便显得格外有意义,只有在一些特定符号仪式化的真实体验的活动中,尤其是青年人才会对民族节日有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觉得意义就在亲身参与的活动中,而不是自己作为“看客”欣赏一些仪式化的表演。因此,

  。因此,如何感受节日的温情和温度,如何在节日的仪式化中感受厚重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在传统节日的仪式中民族,而不再是羡慕洋节的火爆和多彩,这才是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心愿。只有把节日过得有文化、有意味、有意义,成为每个人人生记忆中的节点,才是民族节日的本真内涵。意义感就在节日仪式的一次次固化和传承中,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就在节日意义感的生成中,意义并不疏离我们,它就在民族文化的中,就在当下的日常生活、就在家乡、就在故土、就在我们的心中。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