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旅游路线> 文章内容

打造五大重点 长清将构建“大泰山旅游区”

※发布时间:2021-4-15 8:13:2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2021年,长清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4%。

  长清区将尽快启动大学路东延,补齐市政设施短板,加快资源要素优化整合,引入资源、嫁接社会资源,引导驻地高校打破物理分隔,最大限度共享优势学科和专业资源。加快园博园融合发展示范园、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平台建设,大力推动济南西部创新园、美客小镇、梦翔小镇等创新平台专业化、精细化、规模化,实现创新创业一体化发展,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在长清创业就业。

  举全区之力做大做强经济开发区,多措并举推进工业扩规提质,聚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整合开发区内齐鲁智造谷、大学科研服务中心等特色园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引导开发区外归德、五峰山、张夏、万德、马山等产业园区配套发展、步调一致,避免无序化发展、同质化竞争,推动开发区位次前移。

  加大高铁智慧新城、东王、海子洼等重点片区开发力度。占地3721亩,涉及2997户、77.3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00亿元的文昌片区拆迁工作即将启动。启动公交枢纽站前期工作,实施金牛街东段、王府东街、大彦街西段等市政道路。准备国道104拓宽前期事项,开展水鸣街、马山路、中医院三区老旧小区,建设各类公园6个。运用好网格化、智慧化等方式手段,探索城市保洁服务外包,推动“行走路长制”常态化。

  聚力打造建筑建工、压力容器、医养康养、医疗器械、食品加工、文化旅游六大产业链条。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或行业联盟,规范市场秩序,开展智慧赋能,推动压力容器、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更新换代、转型升级,努力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链条效应。主动承接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溢出产业,打造功能完备、高端前沿、特色鲜明的医养康养、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

  优化招商服务,落实“服务大使”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单一项目全程推进制度,全面梳理招商引资政策,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招商。确保招商实效,将落实保障要素作为招商签约先决条件,制定招商引资项目评审工作制度,成立区招商工作委员会,细分招商领域,按照“全员招商、集体决策、专班服务、属地推进”的工作思路,提高招商针对性和项目落地率。

  今年全区安排重点项目133个,年度计划投资303.1亿元,其中市级重点项目17个,年度计划投资104.6亿元。专班化推进,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方案、一底”。清单化管理,制定重点项目实施清单,明确每个项目实施主体、推进主体、保障主体以及投资节点、形象进度安排,做到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总结、一季一通报。全程化保障,全程项目洽谈、手续审批、土地办理、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做到专人负责、专门研究、专题调度、专项督查。

  加快世茂综合体、长清宽厚里等高品质购物中心和步行街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夜间经济聚集区,积极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商圈。大力发展电商经济,完善城市商业网点,打通农村物流网络,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连锁经营,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强化政银企合作,深入开展“搭台,银企唱戏”系列对接活动,鼓励支持银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积极引进设立私募股权和私募基金机构,运用资本的力量助力企业加快发展。

  长清以全域旅游为目标,对旅游资源进行打包、整合和提炼,突出旅游特色,强化旅游配套,优化旅游服务,推动万德、张夏、五峰山、马山、双泉等构建“大泰山旅游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丰富灵岩寺、五峰山、莲台山等齐鲁文化旅游线,打造齐长城、孝堂山、双乳山等齐长城文化风景线,开辟大峰山党性教育、德事迹展览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线,满足游客差异化旅游需求。以乡村旅游为特色,提升齐鲁8号风情路等乡村旅游线路,打造集观赏、民俗、体验、互动于一体的乡村文旅品牌,加快宋风古城、金港赛车等文旅项目建设进度。

  强化源头防治、精准防治、科学防治,加强工业污染、移动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领域综合治理。强化重点部位精准测控,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科学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大森林抚育力度,提高绿地养护水平,完成造林1万亩,确保空气质量继续保持领先。

  脖子上有痣代表什么

  加大黄河沿岸水治理力度,深化河湖长工作机制,加快实施北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城市排水治理,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加快实施雨污分流,从根本上解决污水溢流问题。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施20个农村污水处理项目。

  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农业面源综合治理。依法依规、分类处置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推进融合化发展,通过产业联动、跨界优化,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各类主体共生的产业链条。推进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做大做强长清寿茶、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产业,扩大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满足农产品消费升级需要。

  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综合整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垃圾分类水平,打造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持续开展农村危房,建立农户改厕长效管护机制,创建美丽庭院。

  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引黄灌区节水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农村宅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鼓励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项目,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继续稳定和扩大就业,精准施策推进就业帮扶,新增城镇就业3300人。落实城乡低保、临时救助、救困帮扶、抚恤优待等托底政策,确保困难人群应保尽保。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新增养老服务设施45处。聚焦后安置时代社区管理,确保黄河滩区迁建社区运行规范、管理有序。

  加强社区网格化治理,发挥好志愿者作用,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做好新一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稳步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及时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打造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