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谈谈研究生的经济状况:今天的你是否也穷到窒息?

※发布时间:2017-9-29 20:36:5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最近,《我那些从不买单的研究生同学》一文引起了研究生朋友们的强烈共鸣,把研究生们经济上的拮据表现的淋漓尽致。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这次来谈谈研究生们的经济基础状况。

  (一)国家财政划拨的助学金。硕士人均6000元,平均每月500元,主要针对没有工资收入的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基本是每个人都有,解决基本温饱。博士每月各个培养单位差别很大,总的来说基础生活补助有1200,1800,2000,这三个档,人文社会科、理工类差别较大,有的高校的博士还包括一比一的学校单独发放的生活补贴。。

  (二)学校(导师、实验室、课题组)发放的劳务、津贴、工作补贴、学金。这个差别就大了,据说有的科研院所很多,这个钱就没有一定之规了,可多可少,看天收。一般是理工类有,文科类没有项目经费的话,基本没有。针对校内的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工作工资也是各个大学差别很大,这一块是弹性的。

  (三)研究生们自己创收收入。很多研究生因为经济紧张会在课外做些兼职弥补赤字,比如给一些企业做一些外包的工作,做培训老师、做家教、拿稿费等等,总之是各显了,这部分收入也是不可控制。

  从图一:博士在读期间的月工资 (仅限中国地区)的统计显示,3000元的占到了72.3%,近35%低于2000元。同期,市最低工资标准是不低于2000元,上海市是2300元,武汉市为1550元,长沙市为1580元,由于博士点高校基本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可以适当类比下。

  第三就是发展享受性支出了,这也是上涨最快的,最不好控制的。比如购买洗漱清洁用品这是必须,价格特不贵,但是爱美的女生要购买好点的化妆品,这就不好控制了。最多的就是娱乐性消费,同学朋友接待,外出旅游,这些都是巨花钱的事,开销巨大,总量不可控。

  单从消费类型上来看跟大学差别无异,但是研究生们的消费还是要比大学生高一些,比如,研究生一般都需要发表论文才能达到最基本的毕业要求,无论是普刊、核心,还是EI、ISTP,很多期刊或者会议都会收取一些评审费、版面费、会议注册费,这部分费用如果没有项目支持的话就是研究生个人承担,这笔钱就不是个小数目。

  其次,研究生因为年龄增大后,社会交往和人情往来会随之增加。比如大学毕业两三年后,很多高中、大学、研究生同学相继结婚,就免不了需要随份子钱,这笔开支就不小。还比如:原来的亲朋好友来自己的就读的城市出差、旅游,免不了招待两顿饭;导师生日、教师节、师兄弟姐妹生日都需要送个小礼物,各种班级、组织聚餐免不了跑个场,这些费用是日益高涨。

  到了毕业季,参加各种招聘会,有时需要去外地参加面试,还有的要参加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博士招生考试,这种求职、考试产生的考试报名、交通、住宿、餐饮费用也不是一笔小数目。透过这个支出的类型和规模来看,研究生们的经济支出是比较大的,这就是研究们痛感经济拮据的原因。

  从目前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上来看,如果不是生活较为节省,一般研究生是很难收支平衡的,对于收入较低的硕士生来说更是如此。特别是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消费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研究生们的生活真是捉襟见肘。

  今年春季,施一公教授跟总理提出了提高研究生补助的,总理已经首肯了,有关部门正在落实。率先垂范,已经落实了提高了研究生补助标准,各大高校应该会逐步落实该项政策。虽然说不是很多,但是也是国家对于青年学生们的关爱。

  如果父母收入尚可,家里经济较为宽裕,如果实在是经济上难以负担,向父母寻求帮助也是可以,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经济支出,父母都会给与必要资助的。从图三的统计看出,52.4%的硕士生都向家里寻求资助,3.7%的博士生向家里寻求资助,这表明硕士生经济收入还是难以负担支出,博生们则绝大多数可以负担。

  如果是自己科研、学业时间较为空余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做些助管助教工作,既可以积累些工作经历,也可以增加些收入来源。例如:家教、企业外包、外文翻译、口笔译等,自己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的。

  由于研究生毕竟还属于全日制学生,并没有丰厚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所以大家在生活上还是要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不要追求高端奢侈消费,消费上简洁大方就行,养成合理的消费观,我想这也是国家和老师、父母所期望的。返回,查看更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