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百年书室得修缮 厚重文化永传承

※发布时间:2018-3-8 22:53:52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1月27日下午,经过重新修缮的仲恺高新区潼湖镇黄屋村敦伦书室正式揭牌并对外。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知名学者王鲁湘,仲恺高新区委有关负责人参加活动并为敦伦书室揭牌。

  为重新构建敦伦书室的当代人文功能,展现其独特的人文景观,揭牌仪式后,王鲁湘就“中国古村落的传统文化”为主题在敦伦书室内开展讲座,并与潼湖镇当地商界、文化界人士,就“书室文化与传统古村落的与传承”等相关内容进行交流。

  敦伦书室为清末建筑,已有百余年历史,面积170平方米,三间二进,为二层砖木结构,青砖清水墙,二楼为阳台,书室门楣、窗楣、栏杆上的装饰带有西式风格,对研究清末民初时期民间书室具有一定的价值,于2015年被列入惠州市文物单位。

  据黄屋村村史资料记载,建于清末的敦伦书室由黄屋会集资兴建,村里的小孩都在这里学习知识。在斗争年代,书室曾是东江纵队的秘密联络点。

  由于年久失修,敦伦书室墙体损毁和老化较为严重。对此,2016年6月,仲恺高新区对敦伦书室启动了修缮工程,近期,修缮工作完成。

  王鲁湘认为,敦伦书室所在的黄屋村,属于经典的客家村落,土地利用及其集约化,敦伦书室承载着族群的文化、教育的公共功能。“敦伦书室是我以前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今天重新,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一定要回来看看。”83岁高龄的黄老先生从赶回来,他显得特别高兴。村民黄先生也说,看到老一辈读书的地方修得这么气派典雅,特别,作为黄屋村村民也特别自豪。

  “在农耕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社会积累了财富,且崇文重教,大家会发现较为完好的古村落,大多出现在清朝中期,当时是属于大的经济发展期。而文化为的乡村社会,在当时城市并不发达的农耕时代,涌现出了‘乡贤文化’,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衣锦还乡’。那个时期,读书人读取,并在朝廷做官,退休之后衣锦还乡,成为农村老家的 ‘乡贤’,并指导乡村建设。那个时代,书室、私塾则是当时的教育机构,当地的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五经等,通过考学进入国家体系,入朝做官。这是一个闭环的结构。”提及书室文化的价值,王鲁湘介绍说。

  王鲁湘认为,人的情感中,有不少属于“非情感”,比如,在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就有“返回故乡的冲动”,尤其是故乡离自己并不太远的情况下。在目前很多 “回不去的故乡”的伤感,到“回得去的故乡”,这里边有一个新的话题和新的社会需求,就是“乡村养老”。

  “寻找乡愁的地方,和城乡均衡发展以及现代化,并不是以城市的车水马龙为标准,而是包含青山绿水和淳朴。这就是我认为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田园共同体’的背景之一。”王鲁湘说。

  “如何让乡村对城市的精英产生吸引力?当村落的业态能够为城市文化精英服务时,那么古村落就能够了。”王鲁湘认为,潼湖古村的活化并不适合大财团的全面规划,而是应该“一口气一口气地恢复生命”,口口相传吸引有乡村情怀的年轻人,让古村自然生长,才更有生命力。

  记者了解到,重新启用后的敦伦书室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活动,进一步丰富仲恺高新区乃至惠州广大的生活。

  “敦伦书室的重新启动及各种活动的开展,对潼湖乃至整个仲恺高新区都具有标杆意义,开潼湖镇之先河。这次的交流,提出问题以探求古村落未来方向,关键字主要有‘保育’、‘活化’、‘发展’,从古村落的、发展对模式及成功案例的探讨,从内引到外联,结合古村落资源与沉淀如何构建动态、的古村落系统,再到古村落发展在振兴乡村战略中,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仲恺高新区委有关负责人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就是“人化”与“化人”的过程,缺乏文化内涵的综合体是不可持续的。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挖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从而产生符合自然规律的自警、自醒行为,在陶冶性情中自娱自乐,其中。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