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中国民俗教案

※发布时间:2017-6-22 16:55:4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中国民俗教案_其它课程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备 课 本二〇一二年至二〇一三年学年度第二学期课 程 名 称 授 课 班 级 教 师 姓 名 所属教研室 所属教学系中 12 张 酒 中国 级民 酒俗 店 彬店 专管 理

  备 课 本二〇一二年至二〇一三年学年度第二学期课 程 名 称 授 课 班 级 教 师 姓 名 所属教研室 所属教学系中 12 张 酒 中国 级民 酒俗 店 彬店 专管 理 部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本学期授课计划周 次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第7周 第8周 第9周 绪论 人生礼仪习俗(诞生礼仪、礼俗) 人生礼仪习俗(婚嫁习俗) 人生礼仪习俗(婚嫁习俗) 人生礼仪习俗(婚嫁习俗) 人生礼仪习俗(丧葬习俗) 人生礼仪习俗(丧葬习俗) 中国民间服饰习俗 中国民间服饰习俗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教学内容 课时 2教案 页码 进度调整 备 注第 10 周 中国民间习俗 第 11 周 中国民间习俗 第 12 周 中国民间节日习俗 第 13 周 中国民间节日习俗 第 14 周 中国民间姓氏习俗 第 15 周 中国民间姓氏习俗 第 16 周 复习考试 第 17 周 第 18 周 第 19 周 第 20 周 第 21 周 总课时注:1、课程教学总学时,应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准。周次为本课程按学院行事历 周次安排。 2、教学进度因客观原因调整应标注说明,教案页码随教案编写依序填写。 教案检查记录教学进度: □正常 □超前 □滞后 检查人签字: 总体质量: □优 □良 检查时间: □合格 年 □不合格 月 日教学进度: □正常 □超前 □滞后 检查人签字:总体质量: □优 □良 检查时间: □合格 年 □不合格 月 日教学进度: □正常 □超前 □滞后 检查人签字:总体质量: □优 □良 检查时间: □合格 年 □不合格 月 日教学进度: □正常 □超前 □滞后 检查人签字:总体质量: □优 □良 检查时间: □合格 年 □不合格 月 日教学进度: □正常 □超前 □滞后 检查人签字:总体质量: □优 □良 检查时间: □合格 年 □不合格 月 日 绪论 教学目的:学生应该了解民俗产生的原因,民俗的分类,理解民俗的特征和 功能,掌握民俗的概念。通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培养后续学习的兴 趣,形成“入乡随俗”的思想,树立热爱中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民俗概念、民俗产生原因 教学难点:民俗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哪些民俗知识? 彝族的婚俗、黎族的纹身? 一、播放民俗图片和音乐 1.彝族的婚俗和火把节(图片) 2.黎族的纹身(图片) 3.满族服饰(图片) 4.福建围屋(图片) 5.僰人悬棺(图片) 6.敖包相会(音乐) 二、民俗概念及含义 (一)民俗:在广大中自发形成、世代相传、共同遵守的各种生活和信 仰的习惯与规范。 (二)三层含义 1、创造者为民间大众 2、民俗是一种传统文化 3、民俗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三、民俗形成原因 1、地域原因(南方和北方) 2、原因 3、教原因 4、经济原因 四、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地域性 2、民俗的民族性 3、民俗的社会性 4、民俗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5、民族的性和变异性 五、民俗的分类 1、人生民俗 2、生活民俗 3、生产民俗 4、生产民俗 六、民俗的功能 1、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调节功能 小结:作业:列举中国已经消失的民俗 人生礼仪习俗(诞生礼俗、礼俗) 教学目的:学生应该了解诞生礼俗和礼俗的内容,并掌握汉族、瑶族、 彝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礼俗,感受精深的民俗文化,在此基础上, 能够纳西族男女孩礼的内容。 教学重点:诞生礼俗的内容、汉族、纳西族和藏族的礼 教学难点:汉族的礼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随机抽查同学回答中国已经消失的民俗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诞生礼仪的习俗或者谚语? 三、播放一段红楼视频,让学生感受古代诞生礼俗的内容之一 1.报喜 2.三朝 3.满月 4.百日 5.周岁 四、礼俗 (一)汉族的礼 1.古代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先民以男子 20 岁、女子 16 岁为的年龄门槛。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冠礼全亡) 笄礼, 即汉民族女孩礼, 古代嘉礼的一种。 俗称“”、 “礼”。 笄,即簪子。 冠礼,即汉民族女孩礼,古代嘉礼的一种。 (冠岁:男子二十岁;弱冠: 刚成年;冠者:成年人;冠字:男子二十而冠,并赐以字;冠士:已行过冠礼的 成年之士;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 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 2.现代礼 (二)瑶族男子的礼 男子度戒:上刀梯、踩火砖、跳云台 (三)彝族女子的换裙礼 时间:15 或 17 岁,单岁举行 换裙前:红白两色裙子,独辫,穿耳线 换裙后:红黑白三截相连百褶裙,双辫,带头帕,银质耳坠 (四)纳西族的礼 纳西女子的穿裙礼:双脚踩猪膘和竹箩,手拿纺轮、梭子、项链和耳环 纳西男子的穿裤礼:双脚踩猪膘和竹箩,手拿钱币、布匹、尖刀和长矛 (五)藏族女孩成年礼 播放视频:美人谷的礼 小结:作业:请你在彝族、汉族、藏族、瑶族中任选一个民族写一篇导游词。要求 包含该民族的地理、人数、礼俗等内容。 人生礼仪习俗(婚嫁习俗 1) 教学目的:学生应该了解汉族婚礼习俗的内容,并掌握汉族的婚礼习俗,感 受精深的民俗文化,在此基础上,能够汉族婚礼的内容。 教学重点:人类婚姻形态的历史变迁、汉族古代婚俗、天干地支 教学难点:天干地支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请部分同学礼俗的导游词 二、人类婚姻形态的历史变迁 (一)乱婚制 (二)血缘婚制 (三)族外婚制 (四)对偶婚制 (五)一夫一妻制 三、汉族古代婚俗(六礼) 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征 请期 亲迎 四、天干地支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小结: 作业: 1. 请排出 60 甲子序列。 2. 2012 是壬辰年,请问今年是什么年?请问 10 年后是什么年? 3. 写出汉族古代婚俗(六礼) 人生礼仪习俗(婚嫁习俗 2) 教学目的:学生应该了解部分少数民族婚礼习俗的内容,并掌握部分少数民 族的婚礼习俗,感受精深的民俗文化,在此基础上,能够部分少数民族 婚礼的内容。 教学重点:彝族婚俗、黎族婚俗、苗族婚俗 教学难点:黎族婚俗、 教学方法:教授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60 甲子序列 二、新课(结合教材) (一)彝族婚俗 (二)黎族婚俗 (三)苗族婚俗 (四)满族婚俗 (五)蒙古族婚俗 (六)哈萨克婚俗 (七)维吾尔族婚俗 (八)朝鲜族婚俗 (九)土族婚俗 (十)瑶族婚俗 (十一)土家族婚俗(视频:哭嫁歌) (十二)回族婚俗 (十三)纳西族婚俗 小结: 作业:彝族婚俗 人生礼仪习俗(婚嫁习俗 3) 教学目的:通过电影《花腰新娘》的观看,深入掌握彝族的婚俗。 教学重点:彝族婚俗 教学难点:无难点 教学方法:视频教学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彝族分布在哪些地方? 2.彝族有哪些婚俗? 二、观看电影《花腰新娘》 三、讨论总结 不同区域彝族的婚俗 人生礼仪习俗(丧葬习俗 1) 教学目的:学生应该了解丧葬习俗的内容,并掌握部分少数比较奇特的丧葬 习俗,感受精深的民俗文化,在此基础上。 教学重点:墓葬及形式 教学难点:无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一、汉族的丧葬仪式 1.停尸仪式 2.报丧仪式 3.招魂、送魂仪式 4.做‘七’仪式 5.吊唁仪式 6.入敛仪式 7.丧服仪式 8.出丧择日仪式 9.哭丧仪式 10.下葬仪式 二、墓葬及形式 、水葬、塔葬、崖洞葬、悬棺葬、树葬、火葬、冰葬、沙葬 三、视频:悬崖上的密码和水之源小结:作业:预习部分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人生礼仪习俗(丧葬习俗 2) 教学目的:学生应该了解丧葬习俗的内容,并掌握部分少数比较奇特的丧葬 习俗,感受精深的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部分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教学难点:无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湘西赶尸记 讨论:为什么在中出现这样的现象? 古代叶落归根的思想 二、各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一)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土葬 (二)哈尼族的丧葬习俗 墓地 (三)纳西族的丧葬习俗 火葬和土葬 (四)藏族的丧葬习俗 水葬、火葬、塔葬、等 (五)黎族的丧葬习俗 土葬选在下午 (六)回族的丧葬习俗 、埋体、阿訇、速葬 三、民间人生礼仪习俗与语言(教材 100 页) 红娘、月老、、儿的生日娘的苦日等小结: 作业:请写出民间人生礼仪习俗方面的谚语不下 15 句 中国民间服饰习俗 1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服饰包含的内容,服饰的演变阶段、汉服特点以及 明清两代补服图案以及对应官阶。 教学重点:服饰的演变阶段、汉服特点 教学难点:明清两代补服图案以及对应官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一、服饰概述 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总称,包括衣、裤、裙、鞋、帽 等服装本身及首饰等有关饰物。 二、服装的历史演变阶段 (一)阶段:树叶;兽皮 (二)实用阶段:北方皮衣;南方短衣裤 (三)标志阶段:锦衣与布衣;丝绸与葛麻 (四)象征阶段:样式;图案;花纹;颜色 三、不同服饰民俗形成的因素 (一)因季节、气候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二)因民族、地域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三)因性别、年龄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四)因场合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五)因职业、地位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六)因教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四、汉族服饰(汉服) (一)汉服特点 (二)汉服兴衰 (三)汉服与和服的区别 五、中国明清两代补服 (一)文官补服图案 (二)武官补服图案 六、总结 七、作业:记住古代官服的补子并能默写 中国民间服饰习俗 2 教学目的:了解各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教学重点:藏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教学难点:藏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一、藏族服饰 (一)藏族服饰起源 (二)藏族服饰组成部分 (三)藏族服饰的饰品 (四)藏族饮茶习俗的形成原因 (五)藏族的两大系统 二、白族服饰 (一)白族服饰起源 (二)白族服饰组成部分——风花雪月 (三)白族服饰的饰品 三、彝族服饰 (一)彝族服饰起源 (二)彝族服饰组成部分 (三)彝族服饰的饰品 四、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 (一)瑶族 (二)回族 (三)朝鲜族 (四)满族小结:作业:藏族饮茶习俗的形成原因 藏族的两大系统 对联:风花雪月 中国民间习俗 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民间习俗产生的原因,民间比较盛行的习俗 教学重点:民间比较盛行的习俗 教学难点:民间比较盛行的习俗 教学方法:教授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随机请同学复习:藏族饮茶习俗的形成原因 藏族的两大系统 对联:风花雪月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习俗分类 三、民间诸神 (一) (二)赵公明 (三)钟馗 (四)比干范蠡 (五)土地神、太上老君 (六)王母娘娘 四、民间俗信 (一)婚嫁 (二)饮食 (三)方位 五、风俗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性特点 (二)地域性特点 (三)变迁性特点 (四)传承性特点 (五)综合性和边缘性特点 (六)规范性特点 小结: 作业:自己查找资料,补充完整门神的由来,下次课考核 中国民间习俗 2 教学目的:通过学生门神的由来,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培养学 生的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学生的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学生的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方法: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二、学生复习 10 分钟 三、选出 3 位导生 四、板书考核标准 五、按学号一一考核 付考核表: 姓名: 脱稿 30 合计: 肢体语言恰当 (站姿、 面部表情、 ) 40普通线作业:查找二十四节气歌 中国民间节日习俗 1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二十四节气歌的内容, 了解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 工具、 生活器具、 工艺品、 书画等艺术作品, 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 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教学重点:二十四节气 教学难点:二十四节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查找二十四节气歌的情况,请同学回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二、教师逐一介绍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二十四节气歌,并记录平时成绩一次 作业:查找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节等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中国民间节日习俗 2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民间主要节日习俗产生的原因,民间比较盛行的节日 起源及其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节等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教学难点: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节等节日的起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二十四节气歌,请学生 二、新课 (一)春节 观看视频《我们的节日(春节)》 ,了解春节的起源和意义。 (二)元宵 1.元宵节的起源 2.元宵节的活动 3.与元宵节有关的诗词、谚语 (三)清明节 1. 清明节的起源 2. 清明节的活动 3.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谚语 (三)端午节 1. 端午节的起源 2. 端午节的活动 3.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谚语 (四)七夕 1. 七夕的起源 2. 七夕的活动 3.与七夕有关的诗词、谚语 (五)重阳节 1. 重阳节的起源 2. 重阳节的活动 3.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谚语 作业:搜索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节等节日有关的谚语诗 词至少两句或者两首,并要求写在作业本上。 中国民间姓氏习俗 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姓氏产生的原因,姓氏的来源,中国人的名字号。 教学重点:姓氏产生的原因,姓氏的来源,中国人的名字号 教学难点:中国人的名字号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 一、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1.既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法制度的表现,历史久远。 2.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成为封建的有力工具。 3.是民族团结与融合的象征。 二、姓氏的产生和发展 1.最早产生的姓,它们多带女字旁。如:姒、姬、姜、嬴等。 2.以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如:马、牛、龙、李、桃、叶、麦、 林、江、金、石等。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燕、楚、司徒、司马、上官、 公孙等。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东郭、欧阳、陶、卜、 巫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夏、周、武、康、庄、穆等。 6.其他: (1)以赐姓。 (2)为避灾难而改姓。 (3)为避或讳而改姓。 (4)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 (5)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 (6)少数民族的姓氏在译成汉语后的简化。 (三)中国人的名字号 名,一般用于各种正规场合,如写正式奏章、职务往来、出书、考试报名、 登门拜帖、送礼、文人之间初次交往等往来活动;以名称呼别人,一般是很正式 的场合,或不太相熟甚至是陌生、疏远的表现。 字,一般用于平辈亲友之间,同年、同学、同乡、等较为亲近,或有某 些渊源的人之间的称呼;以字称呼别人,一般是相熟、亲近的表现。 号,一般用于文人表明生活处世态度,如自号;或有某些与众不同的成就, 如别人尊称的号;以号称呼别人一般是推崇、尊重的表现。 作业:请利用网络查找自己姓氏的来源,并熟记。 中国民间姓氏习俗 2 教学目的: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 教学重点:自己姓氏的来源 教学难点:自己姓氏的来源 教学方法:法 教学时数:2 学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的对自己姓氏来源的查找情况 二、学生熟悉资料 10 分钟 三、板书考核标准 四、按学号一一考核 付考核表: 姓名: 脱稿 30 合计: 肢体语言恰当 (站姿、 面部表情、 ) 40普通线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