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身边的旅游人】他跑遍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30多个区县只为这一件事……

※发布时间:2018-4-7 1:49:30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专栏,通过寻找旅业以及为咸丰旅游事业贡献力量的千千万万“咸丰旅游人”,讲述“咸丰旅游故事”,集中展现全域旅游时代新型旅游人的风采。

  本期旅游人物专访,带你走进大坝区,寻访民族文化守望者李方庆,跟着小编一起体会他“只为初心”的匠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赋予自然以生机和灵气,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第一资源。

  李方庆深知其中的道理,这些年来,他不遗余力奔走在武陵山片区,用的工匠挖掘整理土苗文化精髓,为咸丰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独特资源,让咸丰的旅游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之旅。

  咸丰县大坝区地处武陵山腹地,有现存的高山淡水堰塞湖和古地震遗址景观,可欣赏正的土家绝艺“干龙船”,可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土家咂酒……全国各地游客慕名前往,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被誉为“土家民俗活词典”、土家山寨“民歌王”的李方庆今年68岁,是咸丰县大坝区退休教师,也是恩施州第八届代表,现任恩施州文化促进会会员、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咸丰县民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鄂渝边界一带很多老百姓早已熟知这位多年走乡串户挖掘土家文化的痴汉子。一身土家便服、一台索尼相机、一个布挎包、一辆摩托就是李方庆的下乡标配。多年来,他凭着对民间艺术、对土家文化的满腔热血,穿梭忙碌在山岭间、溪沟畔,潜心挖掘、研究土家习俗文化。

  从小就对土家歌谣有着浓厚兴趣的李方庆,“”这个词用在他身上毫不夸张。他身体力行,多年来他不辞辛劳奔走于武陵山区的崇山峻岭、村寨院落加快搜集整理民族文化,摩托车废了一辆又一辆,鞋子破了一双又一双,自费5万余元,在渝鄂湘黔4省市边区30多个区县搜集整理土家山民歌达1400首,了120多盒磁带。

  从民间拾掇而来的大多是些“文化碎片”,要将它拼接完整、还原本质、回归原生态,传承并传扬,还要经过极其的整理扬弃过程。

  年逾花甲的李方庆经常整理到半夜,一个人在那里听听唱唱写写。夜以继日,寒暑交替,凭着一副老花镜、一套耳塞从几十年积攒下来的笔记和录音中搜寻着濒临消失的土家原生态民俗。

  “土家哭嫁”参加深圳《年代秀》节目是李方庆印象很深的一件事。2012年4月,正在大坝区蛇盘溪村走访的李方庆接到一个陌生人的来电,对方自称是深圳卫视《年代秀》的节目编导,对李方庆搜集整理“土家哭嫁”非常感兴趣,欲邀请他到《年代秀》节目组做一期表演。

  几次电话交流后,推介传扬土家文化心切的李方庆带着大坝区农民女歌手王成英、蛇盘溪村民间艺人黄天梅和任国庆南下深圳。

  第一次到沿海繁华都市的一群人费尽周折终于走进了《年代秀》栏目的演播厅,在扑朔迷离的灯光下,在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冠名“咸丰县大坝区蛇盘溪土家哭嫁”的节目现场直播,全国观众在电视机前欣赏到了原生态的土家哭嫁习俗。

  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李方庆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土家民俗的挖掘、整理和传承。2006年,李方庆编辑的《土家族苗族风情歌谣选》结集出版,该书从土家族情歌、礼俗歌、劳作歌、民间小调、新民歌、草药歌、童谣等方面,搜录整理歌谣1400多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以歌谣形式记载了土家族的民风礼俗,成为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文献。

  如今,《敬酒歌》《送客歌》等土家歌谣登上了大雅之堂,风靡鄂渝边界。只要你到咸丰,就会领略到土家人待客的厚道热情和无穷韵味来,感受到土家人火一样的热情和大山一样的胸怀。

  出生在大山里的王成英天生就有一副洪亮的好嗓子,虽然没有读过一,但在李方庆的鼓励下,她不断的学习、探索中,丰富自己的演唱技巧,最终成为在鄂渝边区一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农民女歌手。

  不只是王成英,“干龙船艺术大师”与“土家咂酒传人”李正福,“土家歌王”唐中银、安银珍夫妇等深藏在大山里的民间艺人一一被李方庆推介出山,已成为咸丰民族文化传承的,在鄂渝边界小有名气。

  “民族民间文化只有得到广泛传承才有意义。”李方庆在走乡串户收录土家歌曲的同时,他竭尽全力搜寻、推荐土家艺人,鼓励他们跟着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走出大山。

  不仅如此,土家咂酒、“土家方言调子戏”、“中国首批传统村落”蛇盘溪村……这些土家珍贵的文化瑰宝被所知又代代相传,并成为一个地域不可或缺的特别存在。

  虽然年近古稀,但李方庆仍然满怀,甘当民族文化的守望者、传输链。他曾荣获全省优秀文化志愿者、恩施州文化守望之星等多项荣誉,撰写的多篇研究土家民风民俗的文章发表在各级刊物上,他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土家民俗活词典”。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