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端午节:邂逅少数民族的风情万“粽”

※发布时间:2019-3-12 3:12:34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如今,依据不同饮食习惯和偏好,或甜或咸、或圆或菱、或煮或炸的粽子已是各地老百姓,甚至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常见食品。记者端午节前夕走访藏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与他们的风情万“粽”们来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而在云南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布依族妇女们29日一早便马不停蹄地上山去采摘箬叶,这个当地特有的植物,可是她们包粽子的必需品。不同于汉族的粽子大多为菱形的形状,布依族的粽子大多为长方形,一般长12公分,宽3公分左右。

  据该乡文化站李红平介绍,罗平一带的布依族过端午节吃的粽子,用布依话叫马脚杆,是用箬叶、糯米、烟熏肉、稻米杆包扎而成。

  与汉族端午节为纪念屈原不同的是,布依族过端午节更多的是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预防虫灾、及各种灾难。

  同样是在云南,傈僳族也有着他们独特的庆祝端午节的方式:拔大蒜和用芭蕉叶包粽子。49岁的麻生芝来自云南省盈江县苏典傈僳族乡,在当地一家新闻机构从事傈僳文版编辑17年。

  “我们的端午节是一个 拔蒜节 ,带有神圣的味道。”麻生芝说,傈僳族群众将大蒜当作药材,因此收蒜的时节有讲究,认定端午节这天拔的大蒜才有药效。

  “端午节晚上,还会举办用大蒜水洗脸洗脚防病祛邪仪式。”麻生芝说,在他们眼里,大蒜都是宝,所以清理下来的根须和蒜杆也舍不得丢,收拢后清洗干净,加上川芎和蒿枝煮一大锅药水,用来泡脚。

  麻生芝说,近年来,当地傈僳族群众也开始学着汉族包粽子吃,做法类似,只是用芭蕉叶取代粽叶。“我们一般是用糯米、竹子米、野生香菇、饭豆等来包粽子,味道很鲜美。”

  骄阳西斜,入夏的喀什天气燥热,时至傍晚暑意尚存,剥粽叶、压粽瓤、浇糖稀和酸奶……尽管动作娴熟的阿不都奈则尔·居麦不到一分钟便可将蜜粽端至食客面前,但拥在摊前的人依然越聚越多。

  即便是在不产糯米的南疆地区,糯米粽依旧受到当地人喜爱。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喀什老城人吃粽子时喜欢蘸着酸奶和糖稀,有时还会加入无花果酱、玫瑰花酱等本地特色酱料。阿不都奈则尔的糯米粽,都是当天上午在家现包现煮的,晾凉后再于傍晚拉到夜市上出售。“等天气再热些的时候还要用冰块冰镇。”

  中国传统医学中,糯米被看做是温脾暖胃的食材,南疆的维吾尔族也把糯米粽看做是治疗腹胀、腹泻的食疗佳品。阿不都奈则尔说:“糯米养胃,拉肚子的人吃上两个粽子就会好起来,但如果没病的话最好加酸奶和果酱吃,能帮助消化。”

  将豌豆、腊肉和花椒放进粽子里,这样的“重口味”吃法你尝过吗?26岁的四川甘孜藏族小伙格桑彭措就是这种粽子的重度爱好者。

  据他介绍,作为生活在四川的藏胞,吃辣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每年端午家里都会包豌豆腊肉粽,把糯米、赤小豆、腊肉、豌豆和花椒粒包起来,咸香之余更劲道的是麻香,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格桑彭措说,花椒粽在多数人看来应该是当之无愧的“重口味”。

  若论颜色最奇特的粽子,贵州省乌公侗寨的草灰棕可有着很强的竞争力。记者来到乌公侗寨时,村民石更凡家正忙着包这款特色粽子。

  枕头粽,顾名思义,是壮族人家包的粽粑像枕头那么大,故而得名。其做法是:先将粽叶用沸水烫软、洗净,然后将浸泡过的糯米、绿豆等捞干,放些碱水拌匀,放到摊开好了的粽叶上,放到一定高度,再加叶子围边,叠一层叶子,铺放一层糯米和绿豆,并将精选的五花肉切成长条,加上三花酒、五香粉、精盐等佐料包在粽子中间作馅,最后用稻草或龙须草绑好,放到锅里经过8个小时的蒸煮后,美味可口的枕头粽就可以出锅享用。(参与采写:陈舒 李晓玲 马锴 李黔渝姚兵曹祎铭)周公解梦 梦见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