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中国民俗动的分期

※发布时间:2019-4-27 2:57:0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半个世纪中,娄子匡、邓师许、杨成志、杨□、汪玢玲诸学者。都对我国民

  俗动进行过分期论述:由于写作作时间过早,郑师许在 1935 年只分为两个时期(他称为「时代」),即「民

  国七年时大学为开辟草莱时代,十六七年至二十二年时广州中山大学的耕耘播种及开花结实时代;杨成志、

  娄子匡、汪玢玲都分为北大、中大、杭州三个时期;杨□写于1948年的《我国民俗动史略〉却分为多达五个时

  段,即1922-1925年的北大起源时明,1928-1930年的广州中大全盛时期、1930——1935年的杭州衰微时期、1936

  只有中国民俗动发展到一个较长的历史时间内,我们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处来进行回顾、梳理、求得较为客

  1918年 2月1 日在《大学日刊》发表《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后。刘半农将「所收校内外来稿

  ……选其最佳者,略加诠订」」,自5 月22日起在《大学日刊》上开辟「歌谣选」专栏,至1919年5 月22

  日,表四川、江西、、安徽、广东、湖北、江苏、直隶、北平、河南、陕西、山东、浙江、云南、辽宁

  由大学出版部主任李辛白编辑出版的小型通俗刊物《新生活》,自1919年8 月17日至1924年1 月出版,发

  高等师范学校(今师范大学前身)1919年10月1 日创刊《少年》半月刊。从1921年3 月第IS期起改为

  「月刊」,共刊出19期,载有歌谣、笑线两期为「童话号」」、「歌谣号」专辑,第15期刊有常悲(即

  「常惠」)撰写的〈帮助研究近世歌谣的朋友〉一文。(参见范明礼〈「五四」时期一个重视民间文学的刊物——

  顾颉刚受〈大学日刊》「歌谣选」的影响1919年在家乡苏州搜集歌谣,1920年10月26日年底在《晨报》上

  由沉兼土、钱玄同、周作人发起,1920年12月19日起把过去「北大歌谣征集处」工作班子改过成为拥有会员的

  1921年1 月,上海〈妇女〉开辟「民间文学」、「风俗调查」两个专栏,同时刊载有「愈之」的《论民间

  1922年12月17日至1925年6 月28日,北大歌谣研究会编辑出版了《歌谣周刊》,共97则。其后,北大歌谣研究

  会歌谣等稿并入1925年10月至1926年8 月出版的《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及1926年10月24日至1927年11月20

  1923年5 月14日召开「大学风俗州查会」筹备会,通过了张竞生拟定的「风俗调查表」,5 月24日开会正

  式宣布「大学风俗调查会」成立。1924年正月十四日印发《北大风俗调查会征集各地关于旧历新年风俗物品之

  说明》;1934年5 月15日风俗调查会开会,先由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引导各会员,参观风俗陈列事之成

  绩」(《晨报副镌》1924年6 月报8 日《国立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各会章程及记事录》)1925年4 月3O日至5 月

  2 顾颉刚、容庚、容肇祖、孙伏园、庄严对妙峰山香会进行了调查,在《京报副刊》5 月13日、23日、29日和6 月

  6 日、17日7 月17日、27日出了6 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受鲁迅支持《文艺周刊》是《京报)副刊之一,

  自1924年2 月9 日至1925年11月20日,共出版 47 号,刊有不少歌谣、民间故事, 1925 年8 月18日第33号为「歌

  谣专号」、9 月1 日第35号为「故事专号」、9 月15日第37号为「李调元故事专号」、 29 第39号亦为「李调元故

  事专号」;1925年8 月18日《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5 期上刊登〈礼俗调查会征求旧本烧饼歌》。1924年

  1926年秋,鲁迅、张星烺、沉兼士、顾颉刚、容肇祖先后到了厦门大学;12月报3 日,顾颉刚、林幽。容肇祖、

  孙伏园等在该校之国学研究院发起成立了「风俗调查会」,随后由林幽拟定了《风俗调查计划书》,1927年1 月5

  1927年2 月1 日〈国立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概略》,内有蔡元培《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概略序〉、《国立

  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组织表》、〈研究所的学门主委职员录》、〈研究所国学门纪事〉四部分,蔡序说「外国大

  学,每一科学,必有一研究所;……元年教育部所颁布的大学令,改通儒院为大学院,又大学得设研究所,

  近十年来,国立大学屡有设立各系研究所的计划。为经费所限,不能实行。十年,由评议会决定,类聚各

  科,设四种研究所,一、国学门;二、外国文学门;三、自然科学门;四,社会科学门。因国学门较为重要,特先

  设立。」其「职员录」为:所长:蔡元培(孑民)、余文灿代理主任:沉兼士委员会:蔡元培(孑民)顾孟余、沈

  兼士李大钊(守常)、马祖藻(幼渔)、朱希祖(退先)、胡适(适之)钱玄同、周作人(启明)、蒋梦麟、皮

  石(皓白)、单不庵、马街(叔平)、周树人(豫才)、徐炳胡(旭生)、张黄(风举)、刘复(半农)陈垣(援

  「研究所国学门纪事」:「国学门自十一年开办以来所进行之各种事业兹略述如下:(戊)风俗调查会本

  会于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成立。对于风俗之调查:一为文字之记录一为实物之征集(或物品之模型及照像)

  关于前项者,在本会成立后即印发表格,分由各同学于署假中分头调查,及寄各省教育厅托其分由各地学校代

  为调查,现在陆续缴回者甚多。关于后者,曾于十三年一月中征集各地之新年风俗物品,只神纸一项所得已不下数

  百种;其以各地之服饰,物品捐赠者,亦颇不少。至于由本会自行派历史回顾员调查者计有妙峰山,东岳庙,白云

  (己)歌谣研究会七年,校中有歌谣征集九年十二月十九日本会成立。迨本所成立后即归并本所。会中所进行

  之事项:(一)征集十一年征集并刊印简章分寄各省教育厅,请其转请各县学校,并委托私人朋友及各同乡团

  体,代为收集以来,颇得良好之成绩。除,新疆,热河尚付缺如外,此外虽远若云、贵,亦均有热心之同志,

  (二)出版除收到之歌谣分省汇录外,周刊已出一至九十六期(分装合订本四册),又一册。其已褒辑成

  对和全国产生影响;以搜集歌谣为主,向搜集传说、故事集民间文艺和、习俗材料发展,有少量研究性文

  1927年 11 月,顾颉刚与傅斯年主持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1月顾颉刚与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

  等发起成立了中山大学民俗学会。1928年推举容肇祖担任民俗学会,1933年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改组为文史研究

  所他再次担任民俗学会。 1928 年12月25日,顾颉刚和余永梁草拟了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本所计划书

  》其「民俗」部分包括「作两粤各地系统的风俗调查」,「西南各小民族材料之征集」,「征求他省风俗、教、

  医药、歌谣、故事等材料」,「风俗模型之制造」,「抄辑纸上之风俗材料」,「「编制小说、戏剧、歌曲提要」,

  「编印民俗学丛书及图片」,「扩充风俗物品陈列室为历史博物馆民俗部」,「养成民俗学人材」9 项。1929年1

  月16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62-64期合刊「年报」刊载了「民俗学会简章」:(1 )本会定名为

  (2 )本会以调查、搜集及研究本国之各地方、各种族之民俗为旨。一切关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思

  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先后由余永梁、杨筠如主编之《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中,刊有相当多民

  俗学会方面的文章,还有「专号」,如第1 卷第11、12期合刊的「西南民族研究专号」」、1928年9 月19日第3 卷

  第46、47期合刊的「瑶山调查专号」、「1929年1 月16日第6 卷第62一64期合刊的「年报」、1930年5 月21日第11

  卷第129 一132 期合刊是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专揖。董作宾、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艺》,1927年11月1

  日至1928年1 月10日共出12朔;分别由容肇祖、钟敬文、刘万章主编的《民俗周刊》,1928年3 月21日至1933年6

  月共出123 期31期:1936年9 月15日由杨成志主编16开大型《民俗》季刊,实为不定期刊,至1943年12月出第2 卷

  1928年杨成志到云南进行两年的民族调查,并购回许多民族民俗物品放「风俗物品陈列室」展览1928年4 月23

  日至 6月10日举办了「民俗学传习班」,讲课有何思敬的《民俗学概论》、庄泽宣的《民间文学与教育)、汪敬熙

  的《民俗学与心理学》、崔载阳的《民俗心理》、刘奇峰的《希腊的》、顾颉刚的《整理传说的方法》、马太

  玄的《中印民间故事的比较》和《关于中国风俗材料书籍的介绍》、陈锡襄的《收集风俗材料的方法》。容肇祖的

  《北大歌谣研究会及风俗凋查会的经过》、余永梁的《殷周风俗断片》、钟敬文的《歌谣概论》;出版民俗学丛书

  37种,有歌谣、传说或故事、谜语、方面的材料,少部分的研究方面的著作,以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

  (l 一3 册)和《妙峰山》最为有名。还成立了一些分会,如1929年成立的厦门分会,负责人是谢云卢、在《思明

  日报》编《民俗周刊》:1930年1 月IO日出第4 期,8 月22日出第33期,标「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厦门分会

  出版」1930年成立的福州分会,由魏应麟、江鼎伊于3 月9 日在福州《日报》上创办了《民俗周刊》,1933年

  《民间月刊》第2 卷第7 期说该刊「现已出至一五三期」;约1930年冬至1931年春「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漳州分

  会出版《民俗》,负责人为翁国梁,其第17期「国声」写的《为民俗读者》说」已商允漳江报编者的同意,

  自本星期起每逢星期三、星期四两日,相继出版民俗,俾得此后稍可些长篇的研究文字或,以免一期未完,

  要等到一周后,方能续完致读者有秋水望穿之感。然而本会仍拟于可能范围内,每月间加出版月刊一种(单行本),

  专为撰载有价值的长篇研究文字,冀得尽善。」该分会还出版有「定期刊物之二」《新绿周刊》系载「雅文学」方

  杭州民俗动情况:l ,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周刊》1929年10月23日第83期载钟敬文1929年9 月25日由浙江

  大学给客肇祖《别来无恙的一封信》说:「两三月前,因刘大白先生的高兴,我们曾在此间的《日报》,附出

  一种《民俗周刊》,由我与南杨兄负责编辑。前后共出了九期。」我保存有「十八年六月卄七日」和「七月四

  日」之「杭州日报副刊第四种,杭州民俗周刊社编辑」的通讯处是「杭州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民俗周刊社」

  的《民俗周刊》第5 期和第6 期;由此推算它当创刊于1929年5 月30日,7 月18日出第9 期,娄子匡说「钱南

  杨、钟敬文两氏当时主持这个会。」2 ,娄子匡在宁波斳县以「民俗学会」名义出版《民俗旬刊》5 期(1930年5

  月10日、20日、30日出,4 、5 期合刊6 月20日出),其第4 、5 期合刊载有1930年1 月至12月《民俗学会工作计

  划》,还曾以「民间文艺研究会」名义出版《歌谣》、《民间故事》《歌谣故事》,他在《中国民俗动的昨夜

  和今辰》(载1933年2 月1 日《民间月刊》2 卷5 号)中说「出版了《民俗旬刊》五册,《歌谣谜语故事周刊》十

  几期,丛书:《宁波歌谣》一轶;由娄子匡独人办理,……直到主持者离了宁波才中断,而后就和中国民俗学会合

  3 ,193o年8 月28日杭州《日报》创刊《民俗周刊》,江绍原题刊名,从第8 期起刊头始标「民俗学会编」,

  「通讯处:浙江杭州直吉祥巷四三号娄子匡转」字样,并有钟敬文《启事》云:「本刊原为娄子匡先生所创办。不

  料刚出版时,娄先生即不幸病倒,于是乎我只得来匏代这编稿的责任,现在娄先生已恢复健康,理应交还这个责任。

  自下期(第九期)起,编辑的职责,完全由娄先生负担。」 1930 年9 月6 日、12日出《民俗周刊》第23期上

  有钟敬文「征求题目之二」虾蟆儿子型故事和「之三求型故事、猴娃娘型故事」;但我保存另一江绍原题《民

  俗》刊名、标「民俗学会编」。通讯处亦是娄子匡的第2 、3 期,也登了钟敬文9 月4 日「征题」之二和未署日子

  的「之三」,两期连载钟氏的「狗耕田」型故事的试探,第2 期尚有于飞《四川万县求雨的种种》一文。该学会发

  起的就是江绍原、钟敬文和娄子匡。《民俗周刊》第17期〈启事》说:本刊「又拟假南京民报,宁波日报。添

  出「民俗」刊物两种」, 1931 年1 月8 日《南京民报》创《民俗》附刊,江绍原题刊名,第1 期〈启事》说:「

  本刊是杭州民俗学会出版物之第三种,——第一种为宁波出版之民俗旬刊,第二种为杭州出版之民俗周刊」6 月4

  日出第12期。杭州《民俗周刊》第60期为「休刊号」,上有钟敬文的《本刊休刊告读者》说「我们很想大规模的结

  成一个中国民俗学会,南京、汕头、福州、厦门、漳州、徽州、宁波、杭州的民俗团体,一致的集合起来,……定

  名「中国民俗学会」。如果该刊按时出版,推算起来第6O期当在1931年10月13日。钟敬文、类子匡借1931年7 月25

  日南京《开展月刊》第10期、11期合刊出「民俗学专号」,1932年8 月1 日出《民俗学集镌》第二辑署「中国民俗

  学会发行」,把前面那个「专号」改称「中国民俗学会」的,《民俗学集镌》第一辑。因此我在《中国民俗学史〉

  中认为「杭州中国民俗学会不是1930年成立的,而当是」在《民俗周刊》复刊后的第61期或1932年「8 月1 日《民

  俗学集镌》第二辑夏秋之时。」 1988 年9 月1 日娄子匡寄给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某报刊记者访问他后撰

  写之《娄子匡与中国民俗之整理与研究》中,文前的「娄子匡小传」说他「二十一年夏与顾颉刚等人在杭州创

  立中国民俗学会」。娄子匡1935年1 月在《浙年》l 卷3 期上撰写的《浙江的民间文学》一文中说,娄子伦在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编《民俗周刊〉出15o 期,陶茂康在绍兴编《民间》,1931年12月出第7 集,1932年8 月出第12

  集后,从1932年10月1 日起改为中国民俗学会月刊,称2 卷1 期,由陶茂康、钟做文、妻子匡编,至1934年4 月出

  第10、11期合刊止。此外,钟敬文在《艺风》开辟「民俗园地」( 1933 一35年)10期及「民间专号」( 1933

  年11月15日)、「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专号」(1936年1 月1 日),在《教育》上编「民间文学

  专号」、「民间艺术专号」」、「民间风俗文化专号」;冯默存在《新民》半月刊编「民间文艺专号」、「风俗特

  刊」,娄子匡1935年1 月1 日以「柳飞燕」之名接办创刊于1917年6 月I 日的《妇女旬州》,19卷1 号改名《妇女

  与儿童》,出有「妇女恋歌专号」(l 卷17号)、「婚嫁习俗专号」(20卷3 号)「儿童急口令专号」」(2Z卷7

  《孟姜女》月刊,出至第5 期。2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设有「民间文艺组」、「人类学民物学组」

  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出版《俗物》1929年5 月 3日之第3 期刊有江绍原泽《关于谣俗学的几句一般的

  活》及其它民俗学文章5 篇。叶德均编《草野人》1931年4 月25日之第5 卷第3 号有其《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过去和

  现在》重要文章; 3、1934年9 月20日陈望道编《太白》半月刊,设「风俗志」栏目;4 、1935年7 月15日薛沛韶、

  李希三主编的《粤民月刊》问世。 5、1943年8 月10日李白英、钱小柏在《新中国报》上创《民俗周刊》,共出至

  汕头的林培庐甚是活跃, 193o 年在揭阳《东日报》创办《民俗周刊》、31年在汕头出不定期的《民俗》31年

  11月1 日出《民俗周刊》1 一2O期汇刊、32年在《同日报》上出《民俗旬刊》,1937年l 月 3O 日广州中大《民俗

  》季刊1 卷2 期载林培庐致杨成志信中说:弟前在汕头主编《民俗周刊》(出至九十八期)、《民俗》不定期刊

  (一期)。《民间周刊》(出至二十期)、《民俗旬刊》(出至八期),上海〈国民周刊〉出至十期),均已

  在:1 、1931年4 月1 日,女师大研究所创办了《礼俗》半月刊,共出版9 期,刊有罗绳武的《民俗

  学之社会史的研究》等 .2 、1932年3 月 7日至1933年7 月2 日,杨□、江绍原在编《鞭策周刊》,撰写民俗

  学文章; 3、1936年 2月大学歌谣研究会恢复,《歌谣周刊》复刊,由徐芳、李素英主编,1936年4 月4 日至

  日在南京《中央日报》出《民风周刊》共42朗,1936年11月 3日在《民声报》创《民俗周刊》(只出十几期),

  1937年6 月6 日在《晨报》办《谣俗周刊》(仅出6 期),三刊由顾颉刚、方纪生主持;4 、吴文藻、杨□「

  七七事变」前后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不少民俗学论文,杨□所在的叫中法汉学研究

  所,主办过民间新年神像图书展览会、出有〈汉学》等刊物,杨□的《灶神考》即发表在1944年9 月之《汉学》所

  一期上;5 ,1942年辅仁大学创办《民俗学志》,1930年5 月30日斳县娄于匡《民俗旬刊〉第3 期上载6 月12日周

  作人给他的信说「先生在甬办民俗学会,甚佳,华与江绍原君拟应北大研究所之招,亦办一同样的学会」,因周推

  约1933年到1934年时,于飞、吴演等在重庆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四川分会」,在〈商务日报〉编《民俗周刊》

  ;1943年9 月30日成都创办了〈风土什志〉,1943年冬顾颉刚、娄子匡、黄芝冈、罗香林、于飞、吴演。陈锡襄、

  徐芳等在重庆筹备组织中国民俗学会,1944年 1川 3日〈风物志》发表了《纪在偷同仁两次座谈〉;1945

  年9 月1 日,四川国立礼乐馆创办《采风》月刊,共出5 期:1945年10月重庆出版顾颉刚主编的《文史》第5

  卷第9 、1O期合刊为「民俗学专号」;1981年 4月《浙江民俗》第2 期朱渭深之介绍湖州民俗学会情况说;谢麟生、

  费洁心组织中国民俗学会湖州分会,出过张之金《湖报》上编的《民俗周镌》(出70期)、谢麟生在《新湖声日报

  》编《民俗半月刊》(出4 期),抗日战争胜利后朱渭深编《民俗》周刊,后由张之金接办,共出二十多期。

  1935年前后黄芝冈在广西编〈谣俗周刊〉。中山文化教育馆编1936年5 月至1948年8 周出版有6 期《民族学研

  约1940年,〈贵阳日报》副刊「社会研究」专栏载有民俗学文章甚多,笔者在图书馆见到其第3 期至第50

  期)约在 1942 年);1983年9 月26日薛汕给我写之材料说。他1944-1945年在《柳州日报》上编辑《民风》,出

  了两年,「由顾颉刚、娄子匡挂名」;1948-1950年在《》办《民风》双周刊,马鉴挂名主编,实际

  4O年代,《新西北月刊》亦刊有不少民俗学方面的文章。此时期各民俗学报刊、传说、故事比上一个

  时期有明显增多,发表之歌谣、谜语等民间文艺仍有,关于习俗、之材料有所进步,研究论文时有所见,但总

  的趋势仍是材料多于研究;1932年12月28田林培庐主编之《大同日报》的《民俗旬刊》第3 期上发表黄石12月28日

  给林培庐的信中说:「关于此有一事欲求帮忙,即弟将着手编述《中国岁时礼俗史》一书,历史材料已大致搜讨完

  备,唯全国各地民间现行习俗,观察为所限。亟欲得各地同志之助。可否请先生代办为搜集粤东一带现行于民

  间之岁时节令风习节物,以及特殊之礼节,娱乐等项,或登启事于贵刊,代为征求,由先生汇齐赐寄?如蒙俞允,

  则感且不朽矣。关于晚近之民俗刊物,弟觉得有一通病,则关于传说故事歌谣者太多,而关于风俗之材料太少,

  此种现象,在学术上为畸形发达,在事实上则易启不知者对于民俗学之误会,鄙意以为主事者当于此两大类中,有

  适当之分配。」此时期各地民俗学组织很多,而以广州中山大学和杭州二者先后为其中心,中国民俗动在南方

  做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的中国民俗动,本来是反封建反殖义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

  段时间内「民俗学」却被误认为是之物,只有民间文学、民族调查之民俗材料、岁时节目的一些文章在报

  刊上时有所见c 中国民俗动是由征集民间文艺之一的歌谣活动而发起的 1950 年3 月29日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

  究会后,它在中国民俗动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该会1955年4 月创办了《民间文学》月刊,1982年5 月创办

  了《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改会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88年7 月创办《民俗》,三个公开刊物,还先

  后编辑印发了《民间文学工作通讯》、《民间文学研究动态》、《民间文学》等等内部书刊,刊载有大量

  的民学动的文章,例如 1961 年至1962年《民间文学》就组织发表了一批纪念北大〈〈以歌谣〉周刊》40周年

  的重要文章:1961年9 期常惠的〈鲁迅与歌谣二三事》,1962年1 、2 期魏建功的〈〈歌谣〉四十年》,3 期顾颉

  刚的《我在民间文艺的园地里》5 期杨成志的〈我国民俗动概况》,6 期顾颉刚的〈我和歌谣》、常惠的〈回

  忆〈歌谣〉〉、各肇祖的〈忆〈歌谣)和民俗》、周启明的《一点回忆〉。《民间文学论坛》上,民俗学研究占有

  极大的比重;粉碎「」以后,在「」中被砸烂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从 1978 年开始筹备恢复工

  作,其后通过〈民间文学工作通讯》向全国进行了广泛的民俗学宣传,聚集了民俗学队伍,为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

  「」以后,新老民俗学工作者进行了积极呼吁。1978年秋钟敬文、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

  杨成志、罗致平向中国社科院递交了书,1979年12期《民间文学》刊登了其〈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

  的书》;1978年12月30日乌丙安、刘航舵向中国社科院寄交了《重建中国民俗学的新课题〉,载中国计科院规

  划联络局编《情况和》1979年4 月 20 日第90期);198l年 5月15日借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举办首届学术年会

  之机,王文宝邀请浙江的叶大兵蒋风和江苏的穆渲召开民俗学座谈会,提出了《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的新民俗学而

  努力〉的口号(又载1981年8 月《民间文学工作通讯》第40期上);从5O年代到70年代,可以说是我国民俗动

  1981年8 月辽宁民俗学会成立,1982年2 月民俗学会成立、名字缘分测试小游戏10月浙江民俗学会成立。1983年5 月真正全国

  性的民俗学组织中国民俗学会成立,选出了以钟敬又为理事长的领导班子、通过了《中国民俗学会章程》。现在除

  了后建省级行政制的海南、重庆等外,其它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了不同规模的民俗学组织,辽宁、山东、

  浙江、上海等地的民俗学活动极为活跃。1981年成立了「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1989年成立了「史地民俗

  除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民俗》等刊物外,各地多有了自己的民俗报

  刊,其中以上海的《采风》、《中国民间文化》,山东的《民俗研究》、的《民俗报》,的《民

  间文学》,天津的《天津民风》,福建的《海峡民风》,广东的《广东民俗》,的《民俗》,贵州的《南

  此时期,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大量的民俗调查和搜集,最突出的成绩表现为《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

  》三诗的搜集、整理和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民俗学

  理论空前加强了。中国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基础理论,民俗学辞典及各有关专题论着等都出版了。

  设在的「中国民俗学会」成为全国民俗动的中心,与各地有关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学术活动,对外交流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