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历史】马尔克斯:掀起拉丁美洲“文学地震”的巨匠

※发布时间:2019-1-19 1:26:2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哥伦比亚当代著名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以非同凡响的文学成就在拉丁美洲掀起“文学地震”,震撼世界文坛。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辞世,而他所掀起的“文学地震”的余波,仍然回荡,永不消逝。

  1927年3月6日,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加勒比海小镇阿拉卡塔卡。父亲是邮电所报务员兼医生,马尔克斯从小随外祖父生活。外祖父和外祖母是两个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又的老人。外祖父参加过1899至1902年的哥伦比亚内战(史称“千日战争”),是位退役的上校军官。他满脑子都是历史,晚景落寞,靠回忆逝去的岁月、给外孙讲述战争中的奇闻异事打发残年。外祖母博古通今,酷爱占卜算命,一肚子稀奇古怪的故事和印第安传说,是远近闻名的“故事大王”,她对马尔克斯的创作影响最大。正如马尔克斯所说:“她毫不动声色地给我讲述许多令人的故事,仿佛是她刚刚亲眼看到的。我发现,她讲得绘声绘色,滔滔不绝,从而使故事听起来真切动人,我正是采用了我外祖母的这种方法创作了《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创作》,《外国文学动态》1982年第12期)马尔克斯的童年就是在聆听外祖父的鲜活历史和外祖母的神奇故事中度过的。他的想象力也因此而得到了很好的启迪,从小便富于奇思异想。于是,故乡在他的想象中,幻化成了一个人鬼混杂、充满幽灵的奇异世界,而这个奇异世界最终演绎成了他创作中的艺术世界,一个他许多小说中的典型——马孔多小镇。

  马尔克斯在外祖母的民间文学的熏陶下,自幼爱上了文学。《一千零一夜》是他童年读的第一本书,书中的故事使他看到了一个和故乡阿拉卡塔卡小镇极其相似的世界,也使他联想到外祖母所讲的那些神奇故事不但是可信的,而且是现实存在的。从此,他被书的无穷魅力所吸引。1940年,年仅12岁的马尔克斯到波哥大一所学校——巴兰基利亚的圣约瑟中学读书。学校的四周围着高墙,宛若一座古老的院。教师全是会的教士。孩子们在这里接受最传统、最严厉的教育。在这种充满教氛围的森严中,马尔克斯变得沉默寡言,整日于书山之中。阅读,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据他的同学和老师回忆,马尔克斯在校期间,除了阅读,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文学老师谈论文学。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的文学基础。1946年,马尔克斯中学毕业。当时律师职业被认为是通往上流社会的一条捷径,父亲因此要他学习法律。

  1947年,马尔克斯遵从父亲的旨意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院。但他对律索然无味,甚至感到十分厌倦。他的旨趣仍然在文学,因为他认为,文学是无所不能的。“多年以后,加西亚·马尔克斯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在文学的天地里,没有不可以想,不可以说(写)的物事,因为它本来就是虚构,以想象为最高准则。这是他后来成为文学大家,也是他与他人,包括古巴卡斯特罗保持亲密关系的前提。”(陈众议《加西亚·马尔克斯传》,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第27页)1947年,马尔克斯的作短篇小说《第三次辞世》在《观察家报》上发表,主编、著名作家萨拉梅亚亲自写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称赞:“这篇精彩的小说表明,哥伦比亚文学的一代天才已经诞生。”这使马尔克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此后,他不断有作品见诸报端。

  党和保守党为哥伦比亚两大传统政党,党派斗争频仍。1948年,党著名左翼豪尔赫·盖坦被暗杀,引发的群众。保守党与党的斗争已然白热化,互相,全国一片混乱。波哥大国立大学停课,马尔克斯只得中途辍学。党派的斗争,盖坦的被,使马尔克斯不但洞悉了的丑恶与,而且也使他更加相信外祖父对的说法:“搞的,没有一个好东西。”(陈众议《加西亚·马尔克斯传》,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第42页)于是,他地选择了文学。

  马尔克斯是一位才华横溢、具有非凡创作才能、勤奋多产的作家,写有大量的小说、文艺评论、剧本等,尤以中、长篇小说成就最高。1955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枯枝败叶》问世。作品以小镇马孔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上校及其女儿和外孙3人的对话,描写了对不幸的人的无可奈何的忧伤心情和自身的孤独感,以此观照马孔多的沧桑沉浮。文学界对小说和马尔克斯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这部作品“必将为我们的当代小说揭开崭新的一页”,马尔克斯“具备了古典大师的风范和哲人的底蕴”。《枯枝败叶》的成功,为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打下了基础。

  长期以来,殖义的入侵,给拉丁美洲造成了的灾难。大量财富被,人民遭受和剥削,陷入痛苦和贫困的深渊。马尔克斯历经18年写成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拉丁美洲被、被压榨史。小说通过对马孔多小镇布恩地亚家族百年兴衰史的描写,“讲述一部复杂的历史(从伊甸园到录),一部作为人类缩影的家族、村庄和世界的历史”(乔治·麦克穆拉《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拉丁美洲当代文学论评》,漓江出版社,1988年,514页),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风云和社会生活。作家用外祖母古老的讲故事的方式,将大量的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情节,跟国家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教、风俗人情,等等,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小说内容庞杂、历史跨度长、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堪称是一幅再现拉丁美洲社会历史的宏伟画卷。

  1967年,《百年孤独》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立刻在拉丁美洲乃至世界文坛引起轰动,认为这部小说的出版,在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文学地震”,盛赞《百年孤独》是“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甚至称小说是“拉丁美洲的《圣经》”,“它象征性地勾勒出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的主要轨迹,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社会”。

  《百年孤独》不仅受到文学界和出版界的热捧,而且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陈众议先生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的一天清晨,马尔克斯夫妇在一家咖啡馆用早餐,他坐在一个临街的,不经意地朝人群张望。突然,他看到一位从早市上回来的家庭妇女的菜篮子里,居然明晃晃地摆着一本《百年孤独》。他指着那篮子,半天说不出话来。梅塞德斯顺着他的手指,一眼就看到了那本《百年孤独》。顿时,夫妻俩热泪盈眶。他们明白,《百年孤独》已不再是一本单纯的文学作品,它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始为生命。事实上,《百年孤独》为普通人所青睐的情况,并非个例。据说,在拉美国家,凡是能够看书的,几乎都读过《百年孤独》。从大学教授到平常只看侦探小说的读者,无不被这部小说里的荒诞不经、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当他们把这些故事情节同拉丁美洲的现实联系起来思忖时,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小说被译成3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甚至创下一周一版的纪录。订单像雪片似地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南美出版社,一时间洛阳纸贵。这界文学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拉丁美洲的者多如牛毛、、嗜血成性。因此,马尔克斯对拉美军人集团和的一贯深恶痛绝。有学者称,马尔克斯的“反情结”几乎同他的“马孔多情结”一样悠久,一样。他的许多作品揭露和的锋芒直指。发表于1975年的长篇小说《家长的没落》就是20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反小说的代表作。

  1958年1月,委内瑞拉人民举行起义,了佩雷斯·希门尼斯的军人。就在希门尼斯后两三天,马尔克斯便萌生了写作《家长的没落》的念头。为了充分拉丁美洲者的和,他阅读了大量有关历史和者的资料,从他们的丑闻和的私生活中,提炼出了一个近乎野兽的者的漫画般的故事。小说取材于当地一个古老的传说,讲述活了几百岁的者尼卡诺尔执政200年的疯狂生涯,以夸张虚构、挖苦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专戾、愚蠢奸诈的形象,对拉丁美洲的寡头进行了猛烈的鞭挞。《家长的没落》的出版,再次在拉丁美洲和世界文坛引发了爆炸性的反响。秘鲁著名作家巴尔加斯·略萨说,《家长的没落》像“七级地震”震撼了拉丁美洲。评论界称赞《家长的没落》是“又一部新的经典著作”,它在反映拉丁美洲现实方面,比《百年孤独》更具穿透力,更加。美国《时代》周刊将这部小说推荐为1976年世界十大优秀小说之一。

  《百年孤独》为马尔克斯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小说出版后,文学院唯一精通西班牙语的院士、诗人兼文学家阿尔杜尔·伦德克维斯特读了小说的西班牙文版后,开始向文学院推荐马尔克斯。到1980年,经过3年的努力,马尔克斯的名字从预选出的150名候选人,进入到20名候选人,直至进入到7名候选人的范围之内。伦德克维斯特还在报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最合适的候选人之一,并暗示他说,文学院正在等待他的新作发表(余之《诺贝尔文学史线年,智利发生军事,阿连德。1974年,陆军司令皮诺切特宣布就任总统。为了军皮诺切特上台,马尔克斯开始“文学”,并表示,皮诺切特不下台,他不会停止“文学”。他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是因为他这个者皮诺切特不会维持很久。然而,他的“文学”持续了5年,可是这个竟然继续存在下去了。这使马尔克斯道:“我的决定对他(皮诺切特)有利,而对我不利。所以,我就决定了,我的继续写作,在上要比我停止写作更有价值。回到写作去,是上我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哈姆斯《名气了私人生活》,新加坡《星洲日报》1982年11月6日)于是,进入80年代,他结束了“文学”。

  1981年,马尔克斯又一部轰动拉丁美洲和世界的长篇小说《一件梦见回家的路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面世了。小说以1951年发生在作家身边的一桩真实的凶杀案为素材,描写孪生兄弟维卡略将其妹妹的失身归罪于青年纳赛尔,并四处要为妹妹名誉,纳赛尔。而镇上竟然无一人出来劝阻。结果,兄弟俩公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将纳赛尔。据作家说,当时他并没有想到把凶杀案作为小说的素材,只是想写一篇新闻报道。经过多年的思考,他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即两个凶手本来没有的念头,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以便有人得以出来他们动手,但是事与愿违。就是说,这是此悲剧的真正奇特之处,而这类悲剧在拉丁美洲又是司空见惯的”(王宁主编《诺贝尔文学获作家谈创作》,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516页)。于是,他从文学的角度考虑,以案为契机,反映这种的已是拉丁美洲社会的普遍现象,人们的习性根深蒂固,人的、生命的价值往往被所。很显然,马尔克斯意图通过这部小说,将人们的目光引向对拉丁美洲社会现实的审视。小说用新闻报道的逼真,展现了一个封闭、和的社会,对凶手前后的心理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被认为是一部堪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相媲美的杰作。

  《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适时出版,正好了伦德克维斯特的暗示(文学院正在等待他的新作发表)。据小说的声称:这部新作是使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的关键。伦德克维斯特的佐助确实是十分努力的。1982年,已76岁高龄的伦德克维斯特还表示:他不亲眼看到这位哥伦比亚作家戴上诺贝尔文学的“桂冠”,是不愿意闭目去见的(余之《诺贝尔文学史线页)。

  伦德克维斯特的殷殷期望终于实现了。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他的小说“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梦幻般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的生活和斗争”(文学院评语)而摘取了当年度的诺贝尔文学桂冠。拉丁美洲又一次引发了一场激动的“地震”,世界再一次掀起了一股“加西亚·马尔克斯热”。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