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2019年你也可以上北大!(第20周1128-124

※发布时间:2016-9-24 14:58:1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关于课前预习

  《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预习是上课前对将要讲的教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课前预习不是课堂听讲的内容,但它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课堂听讲有一定的影响。课前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通常情况下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此简单说明。

  一、课前预习的目的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在学习新概念形成新知识时,他首先用自己既有的要领概念(即先备知识或认知结构)去核对新概念,并试图将之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从而同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如先将新知识中的主要概念提出来,使之与学生既有的要领概念相结合,将有助于学习。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课堂教学内容,自学部分简单的内容,使之同化到原有知识结构之中;也可以通过预习在头脑中产生新的知识点,在听课时可以很快与其他新知识产生联系,缩短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差距,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学得更快;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难点,听课时就会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课堂注意力的分配;学生将对新课的认识与老师的解释作比较,可以促进学习迁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预习教材后,在上课时可以少记笔记,注意力集中在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懂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课前预习的目的就是使新知识更容易被同化到原有知识结构中,是提高听课效率的有效方法。

  课前预习主要指学生提前了解课堂教学内容,自学部分简单的内容,与原有知识相结合,产生新的知识点。其特点就是提前自学,形成新知识点。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的有效方法,如何进行预习更有效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预习目标。

  1.课前预习的选择

  由于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很大,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对所有学科进行课前预习,因此要有选择地预习。选择的标准应该是感兴趣的学科,或自认为重要的学科。

  2.明确预习的目标

  明确预习的目标可以使预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确定预习目标,如新课、试卷讲评课、复习课等。

  新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建立联系。试卷讲评课是分析试题,发现知识漏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类归纳题型,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复习课是总结知识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科目确定预习目标。如历史学科就可以预习整课内容;英语、语文可以预习整篇文章;化学可以了解部分章节内容;对数学和物理学科知道概念就可以了;地理、政治学科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难度来确定,总之,容易的内容就多预习,难度大的内容就少预习,甚至可以不预习。

  预习总的任务是要先通读教材,初步掌握那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扫清障碍。具体的预习目标,要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科目和不同内容的难度来确定。

  (二)妥善安排时间。

  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的上课内容。新课难度大,就多安排一些预习时间;复习课难度小可以就少预习一些时间,或不预习;对试卷讲评课的预习一定要把试卷订正完,尤其对错题要查教材,真正想明白。对那些自己感到困难的学科一定要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教材即可。对某些学科,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学习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利用假期通读感兴趣的教材是最佳的预习方法。

  (三)预习的内容。

  课前预习的主要就是通读教材。

  1.巩固复习旧概念。

  2.初步了解和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结构等,与原有知识结构建立联系,做到知识迁移。

  3.找出书中重点概念和自己认为较难理解的内容,标记在教材中。

  老蔺不建议学生在预习时做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是课堂学习后复习检测之用,学生在预习阶段做课后复习阶段的习题,本末倒置,效率不高,容易受挫,丧失自信,弊大于利。

  有人认为预习应包括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笔记等内容。(见百度百科“预习”词条)实属无稽之谈。

  其一,如此预习已经不是预习,而是学习过程本身了。

  其二,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么多的预习内容。

  三、课前预习的检测

  学生在预习后,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课堂学习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对其预习效果的检测和评价。通过课堂学习一方面可以证明学生对预习内容理解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会证明学生预习的盲目性、不准确性。

  经过课堂学习后,其掌握的新知识是预习时完成的还是课堂听讲完成的,很难确定。通常情况下,课堂听讲的作用最大,课前预习的作用无法具体量化体现,其效果无法确定。

  通常情况下,在预习中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模糊理解的比率会高于正确率,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坦然接受这些挫折,才能够继续学习。

  四、影响课前预习的因素

  (一)影响课前预习的智力因素。

  智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理解、分析、判断、抽象思维、解决问题、、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商来表示。我们通常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判断,即“聪明人一看就会;普通人一教就会;愚笨的人教了也不会。”对于那些高智商的重点校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完成了大部分学习内容,但对于普通校的中高智商学生可以只能通过预习了解并理解一部分学习内容,大部分知识只能通过课堂学习来掌握。

  (二)影响课前预习的非智力因素

  根据老蔺文科的尖子生模式:“中高智商+高情商+自主学习=上北大”,高情商是其中的必要内容。我们认为高情商就是非智力因素,其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影响主要包括,压力、信念、自信心、责任感、成就感、兴趣、好奇心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实施课前预习的动力和原因。

  1.学生的压力、信念、自信心、责任感、成就感可以使预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桑代克(Thorndike,E.L.)认为学生在学习前希望接受学习内容时,学习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课前预习也如此,当学生想要预习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促进学生的预习活动。

  徐梦如(育新学校2016届文科高考675分,考入北大法学系)在《高考总结》中写道:“我的中考成绩并不令人满意,分班时我被分到了第二实验班,而初中平时跟我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基本都在第一实验班。中考结束的暑假我主动要求了报课外班预习高一数学的课程,而一开学的考试成绩,恰恰出人意料的好。大概是不愿意从高处落下去,也始终憋着一口气,当时对待学习真的很认真,而反馈出来的成绩也很令人高兴。四次大考的排名都十分考前,第一学期结束后也拿到了调入第一实验班的资格。”

  徐梦如同学因为高一分班时被分到了第二实验班,而初中平时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基本都在第一实验班,促使其在暑期主动报了课外班预习高一数学的课程,这说明压力之下的学习动力、自我的责任感和执著的信念,是其预习的主要原因。开学考试成绩出人意料的好,使其产生了成就感和满足感,重新树立了自信,这无疑推动了其日后的学习,最终如愿进入了第一实验班。

  张黛阳(2013届育新学校文科高考654分,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实验班)在《高考总结》中写道:“假期是绝佳的自学数学的机会,数学需要人透彻的理解,自己反复钻研,长时间思考想通的问题一定胜过匆忙的课外辅导班。我在中考后的假期自学了很重要的必修一,而这一部分在以后一直是我的强项。”

  她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压力、信念、自信心、责任感、成就感可以使预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2.兴趣和好奇心是多数学生课前预习的主要原因。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他提倡发现学习法,使学生更有兴趣、更有自信地主动学习。

  人的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和物质需要(如贫穷的人对财富就很关注)。学生也一样,其学习的兴趣基于精神和物质的需要,但由于其自身和所处的环境是变化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其感兴趣的内容就会随之改变,对学习感兴趣的程度也会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基于兴趣和好奇心的课前预习有明显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3.学习方式和学习性质的影响

  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过程的性质,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

  发现学习,是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依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机械学习,即不加理解,反复背诵的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只进行机械识记。课前预习更倾向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

  接受学习,即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有意义的学习指的则是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无论接受学习还是有意义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建立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完成,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联系)更有利于学习。

  很多偏文的学生会在假期就完成了阅读历史、语文教材;偏理的学生会提前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很有成就感。以历史学科为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了解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貌似有利于课堂教学,但预习时并没有多少内容属于理解的范畴,也不能使新旧知识建立有效联系,很难形成知识体系。

  老蔺文科认同奥苏伯尔的观点,重视课堂教学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并不看重课前预习带来的学习效果。

  五、课前预习的作用

  (一)课前预习有利于课堂学习

  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可以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听课,提高听课效率。

  (二)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合理安排复习、作业和各学科预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提高时间管理能力。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可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等,遇到问题主动寻求帮助,虚心向他人学习,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前预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计划预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长期坚持可以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预习习惯。

  (四)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质

  通过坚持课前预习可以磨练学生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培养严谨细致的学风。在学习过程中虚心求教,互助合作,可以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五)课前预习不利于课堂教学

  大多数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思考教材内容,更多的是看重教材中的结论或了解一些知识概念,很难对预习内容有准确的认识和理解,更不可能形成知识体系,而学生这种走马观花的预习,所形成先入为主、一知半解的模糊概念,甚至是错误概念并不利于课堂教学。教师要先纠正学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再树立正确观念,无疑是事倍功半。

  对此,老蔺认为课前预习的作用就学习知识而,言弊大于利,因此,我们更多地将课前预习作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部分,而不是学习知识的必要进程。

  六、课外阅读属于课前预习

  如前所述,课前预习的特点是提前自学,形成新知识点,而课外阅读也符合这一特征,因此课外阅读本质上也属于课前预习,只是范围更大,涉及的学科知识更广泛。对某些学科来说,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不必专门课前预习,如有学生很早就对历史、语文、英语、人文地理等学科广泛涉猎,就不必专门进行课前预习。

  曾维佳(2013届育新学校文科高考660分,考入人大法学系)在《高考总结》中写道:“比如有文学爱好的同学,利用好课余时间看小说诗词散文,喜欢历史的同学,抓紧时间多看些史料、纪录片,丰富了自己也深厚了学识的积淀,大有裨益。最后高考也发现,视野还是很重要的,这不是从单纯做题和练习能得到的,要靠不断的输入与思考。趁高一高二,给自己开一眼源头活水吧。”

  课前预习的形式主要是阅读,包括有意识阅读和无意义阅读。

  有意识阅读是指阅读与教学目标一致的教材内容。教材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有意识阅读主要指阅读教材和相关扩展知识(教辅中的关联知识或推荐读物等)。

  无意义阅读指学生随意的阅读。其内容更多出于兴趣和好奇,其中有部分内容与高中学科知识体系相关,但大部分内容虽然有利于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但与高考并不直接相关。

  有些学生过度沉迷于课外阅读,某些学科的知识非常丰富,但与高中教学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关联度不强,同时导致学生用于有效学习(与教材相关)的时间减少,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不高。

  老蔺文科认为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外学习次序应该是一精读教材,二复习,三做习题,四预习,如果前三项未完成,可不预习,在这四项学习任务中,预习是最不重要的。如果影响睡眠休息,或可能影响作息时间,应放弃预习,保证第二天的课堂听讲最为重要。

  合格教师的教学都是循序渐进的,学生没有课前预习,只要跟紧教师的教学进程同样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课前预习对学习是有益的,但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是把双刃剑,对普通高中生而言,要消除其盲目性非常艰难,因此课前预习并不是所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然环节。

  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你坚持到2019年!

  你也可以上北大!从现在开始!

  关注老蔺文科的微信订阅号:老蔺文科llwk2016

  老蔺文科的微信号:laolinwenke

  关注老蔺文科的博客:

  设置首页-搜狗输入法-支付中心-搜狐招聘-广告服务-客服中心-联系方式-保护隐私权-AboutSOHU-公司介绍-网站地图-全部新闻-全部博文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